中新网贵州新闻1月11日电 (许蓉)乌江作为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覆盖贵州7个市(州)47个县(市、区),可以说是贵州人民的“母亲河”。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工作启动后,乌江边上的渔民们纷纷上岸转产。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乌江流域的“岸边人”过得怎么样?
40年前乌江里的鱼有多少?曾经做过渔民的崔智勇告诉记者,那时候在乌江边洗菜,乌江鱼乌泱泱的一片围在岸边抢菜叶吃。后来,随着捕鱼网箱大面积的铺设,加之捕捞船只不断增长,使乌江的特色鱼逐年减少,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了生态环境,无休止的捕捞也威胁到了贵州渔业资源。沿河作为乌江流出贵州的最后一个县,建设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让母亲河干干净净奔向长江,沿河责任重大。所以“十年禁渔令”的通知下来,崔智勇就连连说以大局为重:“开始是不习惯,但这个肯定是以大局为重。”
长年依靠乌江为生的渔民们上岸了能做什么呢?该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就业局局长杨化告诉记者,针对当地165名退捕渔民,沿河分别采取了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创业指导等多种方式解决退捕渔民上岸就业问题。
“参加创业培训的都享受过创业担保贷款,我们都是首先保障他的资金,通过创业贷款长期扶持他们。”杨化说,崔智勇正是得益于创业培训指导,从以江为家的渔民摇身一变成了“崔老板”,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沿河县城全貌 崔驰骋摄
而今年32岁的胡红英,帮着父母在乌江边上经营一家名叫“三毛鱼庄”的餐馆。胡红英的父母分别来自湖南和重庆,早年间定居沿河,多年来靠着捕鱼为生,辛苦将胡红英四姐妹拉扯成人。在胡红英的记忆里,出船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乌江流域滩涂险境危险重重,峡谷窄处的浪头不断,多年前一个冬日迎风而起打来的浪花仍然让胡红英历历在目:“我们几姊妹在船上睡觉,浪头就打过来,身上全部都湿掉了,我们头发都湿了,打渔是挺辛苦的。”
长年跟船漂泊让胡红英的父母落下了风湿的老毛病,退捕令一下,胡红英的父母便主动将船只上交政府并领取了回收的款项70520元,沿河县还一次性为胡红英的父亲购买了10年的养老保险。
该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鲁顺洪介绍:“我们为165个渔民购买了十年的养老保险,这块的资金是412.5万元。”
沿江上岸的老渔民从60年代就靠着这片水域养家糊口,现下他们已然儿孙绕膝,无温饱之忧。怀揣着对乌江的感恩和敬畏,他们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回馈乌江。48岁的渔民冉龙德转产后成功应聘到黎芝峡游客服务公司开起了旅游船。从“渔船”到“旅游船”,冉龙德依然还是那个“老船长”。但不同的是,如今的他每月领着稳定的工资,每天向游客吆喝着“乌江美”,不用再受日晒雨淋。他还常常带着两个孙子到乌江边上游玩,告诫他们:“保护环境就是自己管好自己,如果有垃圾就自己拿在手里,哪有垃圾桶就丢在哪里,不可能说扔江里。”
小朋友自在地在乌江边上放风筝 许蓉摄
从东山白塔俯瞰沿河县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阳光直射沉底刚好折射出吐泡的鱼,没有网箱的束缚、渔网压迫,人与鱼、山与水都呈现出最淳朴的模样。胡红英笑着说:“现在水很清嘛,还能看到好多鱼哦,夏天我在船上就看到那些鱼沿着浅的地方游,我虽然经常住秀山但我很喜欢沿河这个城市,就喜欢这块水。”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责任使命。自2016年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以来,贵州省就把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长江经济带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优向好;经济增速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第25位提升到第20位,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礼全认为,未来,贵州依旧要紧紧围绕“两山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其他新的一些项目不管是一产、工业还是服务业,要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去体现‘两山’理论的部署,来改善乌江流域的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乌江流域生态的优势,走一条绿色的‘赶超之路’”。(许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