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2020年的美国,大家窝在家里,开车少了,但公路上死的人并没有减少。公路很危险,行人更危险。看看上海汽车展,各种新技术涌现,技术会让公路变得更安全还是更危险?
纽约大学鲁丁交通政策与管理中心高管Sarah Kaufman认为,在短期内,自动化执法能力增强,警察阻拦司机时减少偏见,这些措施能让公路变得更安全。
Kaufman相信,如果有了技术,不再将公路安全交到人的手中,那它就是最好的技术,例如,通过技术强迫民众遵守限速措施,强迫他们在红灯前刹车。Kaufman谈到美国时认为,公路上有如此多的死伤,民众不应该漠视,而是要针对“如何正常驾驶”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美国的问题
问题已经很清晰:在过去这么多年里,车中人越来越安全,但2020年美国死在公路上的人却达到42000人,比2019年还要多,这样的数字是不正常的。最危险的不是车中人,而是路人、摩托车骑手及其他人。Kaufman承认现在的汽车技术还有一些局限性,但它的确能让公路变得更安全。
当你超速或者闯红灯,摄像头会拍下来,然后将罚单寄给你,这样做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它并不完美。在纽约及一些地方,违法之后罚单要一个月才寄到。Kaufman指出,看到罚单一些人可能会思考,下次超速会谨慎一些,此时摄像头执法作用很大,但对于第一次违法起不到作用。
在美国,黑人因车祸死亡的概率要高很多,引入自动化交通执法技术可以解决所谓的双重问题,也就是“过度执法、保护不力”的问题。
从长远看,Kaufman认为应该将人从交通执法中剔除。按她的设想,未来会有更多城市和汽车制造商引入新技术,自动强迫驾驶员遵守限速政策,强迫他们在红灯前刹车。在美国,租用摩托车、电动车时会限速,为什么汽车不能限速呢?
美国人喜欢自由,限制可能会引起愤怒,这点Kaufman也很清楚,但她说:“因为有人不遵守规章制度,结果造成伤亡,难道这样的系统公正吗?”
有人希望用技术来剔除人为因素,让公路更安全,也有人拿出其它非技术方案,比如重新设计公路,强制使用安全带,制定更高标准的安全法规,将汽车缩小,降低对汽车的依赖。
自动驾驶也许是最好的方案,Kaufman承认它能大大增强安全性,但可能很多年内都不会普及推广。
AI来了
现在AI技术正在快速进化,研究人员已经在考虑如何将AI技术植入汽车。慕尼黑工业大学正在改进AI安全侦测系统,当系统感知到人必须接管汽车时,会提前7秒告诉驾驶者。
AI系统会了解驾驶者之前的驾驶习惯,从中学习经验。例如,查看之前的数据,发现你在某些状况发生时重新掌控方向盘,AI系统就会从中学习,当下一次再发生相似的状况时系统提前7秒发送通知。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想大规模推广系统,他们需要更多数据,这样才能取得突破。尽管数据不充分,研究人员还是带来了好消息,系统的预测、通知准确率高达85%。
吉普下一代大切诺基将会添加热成像摄像头,它可以侦测行人。吉普新闻发言人透露说,传感器不会启动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但它可以提供更好的视野。
从行人安全的角度看,这种技术可能是革命性的。行人被汽车撞死撞伤往往发生在天黑之后,因为能见度很低,传统摄像头和雷达很难侦测到。
在内部测试时,热成像制造商FLIR发现,将AEB系统与热成像摄像技术结合,不管是一天中的哪个时间点,都可以百分之百防止汽车撞到行人;如果是传统系统,只有12%的时间能防止冲撞。
值得期待的技术
当下及未来,我们将会看到五种新技术进入汽车,它们会大大提高安全性:
——车速控制技术
现在所有新的沃尔沃汽车都引入了限速技术,最高时速不超过180公里。180公里也很快啊,有没有意义呢?沃尔沃认为有意义,它可以敦促用户意识到超速的危险,让用户开车时更安心,规范驾驶行为。
——无人驾驶技术
很多人认为无人驾驶将会改变人类历史,但它必须先做到绝对安全。激光雷达传感器将会完善无人驾驶技术。沃尔沃已经与激光雷达团队合作,下一代SPA2平台将会引入激光雷达。从2022年开始,沃尔沃量产汽车在硬件方面就能为无人驾驶做好准备。
——AR挡风玻璃
将挡风玻璃和抬头显示屏结合可以显示车速及其它信息,AR挡风玻璃更先进,它可以将驾驶及安全体验抬升一个等级。汽车商正在努力,最近华为展示的无人驾驶系统就用到了AR挡风玻璃。2018年苹果也申请了AR挡风玻璃专利。
——用传感器侦测分心及醉酒驾驶
分心及醉酒驾驶是公路安全的一大主要挑战。吉利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依靠车内摄像头及其它传感器。摄像头会追踪驾驶员的各种行为,比如眼球移动、瞳孔反应,还会收集反应时间。当司机分心酒驾,系统会发出警告,如果司机不在乎,系统会介入。
——主动健康监测技术
澳大利亚研究报告认为,在所有致命车祸中,约有13%主要是因为人体健康引起的。如果驾驶者心脏病突发,或者高血压病发,主动健康监测系统会侦测到。未来,当汽车知道你心脏病病发时,它会强迫汽车停到路边,然后寻求救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