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图景打开!深圳上海武汉等五地智慧城市新政解读


来源:物联传媒   时间:2021-01-15 17:46:08


2021年开启不到半月,一幅数字中国新图景已徐徐打开。

智东西1月13日报道,近日,包括深圳、上海、南京、苏州、武汉等地纷纷推出支持智慧城市发展的新方案,正式开启2021“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智慧城市“新赛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一度打乱国民生活生产部署,全球经济格局、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这种不确定性盛行的风险社会,数字化成为企业乃至产业转型的一大明确方向。在新基建的赋能下,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成为我国“十四五”的一大重要规划。

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在开年第一个工作日推出“数字中国城市典范”、“国际数字之都”等新蓝图,苏州、武汉、南京等城市也选择在“新年第一会”、“一号文件”亮出数字城市、创新名城等路线图、任务书。

各地纷纷打响数字中国城市建设的“发令枪”。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历了从建系统到建城市大脑的近十年发展。那么在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国内国外环境和格局都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又有什么样的新使命和新内涵?让我们按图索骥,从深圳、上海、南京、苏州、武汉几地最新推出的智慧城市方案中找寻答案。

一、深圳——胆子大步子快,突出新基建和数据要素

2021年1月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聚焦“优政、兴业、惠民”,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市民三位一体的数字深圳。

深圳定下发展目标:到2025年,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鹏城智能体,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具体来说,深圳要建成“1+4”体系:“1”即“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4”即“公共服务、城市治理、数字经济和安全防控”4大板块。

深圳的数字城市方案的两大关键词分别是新基建、数据。在深圳市政府官网发布的《意见》解读中指出,《意见》主要具有以下4个特点:

一是突出新基建,强化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总支撑。

二是突出依法治数,发挥数据要素核心驱动引擎作用。

三是突出开放用数,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

四是突出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方案直击“数据”这一行业发展痛点。深圳正推动《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暂行条例》立法和实施,具体来说,将通过数据确权促应用,更注重完善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同时,深圳还提出搭建市场化交易平台、建立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等举措,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上总书记指出,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

此次《意见》深入贯彻总书记讲话,可见深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敢为天下先”发展数字经济的步伐。

二、上海—— 智慧城市“三级跳”,冲刺国际数字之都

2021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意见》计划,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指出,浦东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而本次《意见》中最醒目的一大关键词就是“数字产业集群”,被上海市科委解读为本方案的“数字密码”。

上海指出,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以数据流动牵引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建立跨地域科技资源的协作网络,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

从上海实践来看,其数字城市建设经历了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级跳”:

2011-2013年,首次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战略,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全国首个光网城市;2014-2016年,出台智慧城市第二个行动计划,推进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2017年至今,出台“3+3”智慧城市建设若干意见,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应用融合创新。

不同于上海在2020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更强调智慧政府、智慧社会,本次《意见》更关注经济数字化转型。

当下,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志上海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启国际数字之都建设的新征程。

三、苏州——支持上海,立足制造业做转型

同样是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苏州市政府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发布市政府“1号文件”《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明确苏州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路线图”,锚定“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目标。

苏州表示,全方位服务对接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等重大课题。

苏州按照“12345”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

“1”是聚力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争当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城市标杆;

“2”是聚焦汇聚全球顶尖数字创新资源,聚焦营造国际一流数字创新生态,争当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城市标杆;

“3”是全面推进“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打造全国政府数字治理的城市标杆;

“4”是主攻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要素化,争当全国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城市标杆;

“5”是坚持数字创新引领,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数字安全五大新高地,放大数字化发展新优势,争当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标杆。

苏州计划,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数字经济领域有效发明专利累计拥有量达到7000件以上,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以上。

“制造业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才有可能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苏州市工信局局长蔡剑峰介绍,苏州拥有3万多亿元的工业底盘,不仅有着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有着实现数字化发展的强大基石。

▲苏州市某智能智造工厂外部

四、南京——“一号文件”聚焦创新

南京也在“新年第一会”上重磅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

这是连续第四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文件从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开放创新、全域创新、制度创新等9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

推动新经济快速发展是南京今年的一大任务,在激励制层面也亮出“真金白银”。

南京提出促进数字产业化,打造全球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优先获得资金支持和要素保障;同时,促进产业数字化,对围绕八大产业链需求的省级以上“ 5G +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按信息化建设投资额的20%,最高500万元给予支持。

南京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快速推进商贸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商贸数字示范标杆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奖励。

可以看到,以上海、苏州、南京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成员走在2021数字中国建设的前列。

▲南京青奥中心

五、武汉——迎头赶上,关注数据与城市大脑互动

同样在近期推出智慧城市新政策的还有武汉。受疫情影响,武汉在2020年智慧城市建设节奏受到影响,但武汉的数字化转型正在迎头赶上。

2020年12月31日,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指导未来三年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武汉智慧城市方案按照“1153”总体架构,即:1个云网,1个大脑,政府管理、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创新、生态宜居等5大重点应用领域,运行管理、标准规范、信息安全等3大保障体系。

从核心任务来看,武汉在智慧城市新三年规划中也更加关注数据。

武汉表示要推进数据汇聚共享开放,提升数据资源“聚、通、用”水平。依托城市大脑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到2022年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率达到80%及以上。

武汉还提出,2021年在城市管理、应急预警、民生需求、产业发展等领域建成40个以上城市运行指标模型,逐步构建与城市运行同步的数字孪生城市。连通90%以上的城市治理智慧应用,统筹建立一批以“办好一件事”为目标的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业务场景。除此之外,武汉还提出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不关门的数字博物馆等惠民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任务。

▲武汉光谷广场

六、“十四五”开局之年,数字中国新图景打开

2021年开启不到半月,一幅数字中国新图景已徐徐打开。

可以看到,今年率先推出数字城市政策的上海和深圳都聚焦在数字驱动经济发展和数字治理。南京、苏州、武汉的方案也都紧跟“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数字中国要求。而此前,北京、广州等地也推出了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比如北京在 2020年 9月份推出了《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 年)》,展现出数字化转型政策向好的苗头。

2020年11月3日,中央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在重点行业规划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关注数字化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在目前领先的 5G 和人工智能领域继续发力,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而在当下疫情加剧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际关系复杂化背景下,2021新的一年到来,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到来,各地纷纷贯彻数字中国建设理念的方案打响智慧城市建设的“发令枪”。

当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为当下中国产业的一大发展主题。

平安证券发布报告认为:“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是 2021 年国内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谈到数字化对产业的具体影响,报告认为第二产业会明显提速,之后是服务业和农业。

具体来说,报告认为,第二产业中产品和流程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通过向数字化要效率或效益的诉求比较高,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产品智能化、智能建筑等正在加速应用。

第三产业数字化程度本来就较高,平台经济对经济效率的提升效果可能出现边际递减,未来需要在创新和社会效益方面取得均衡,资本的无序扩张会受到限制;农业数字化应用创新也在加速,目前还主要是农村电商、食品溯源等方面有一些散点应用,数字产业化还需时日。

七、智慧城市产业链日渐完整,十万亿级市场在望

自2012年起,我国开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截至2018年底,中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在政府工作计划中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

从产业角度来看,有数据显示智慧城市已经形成十万亿级市场。据德勤统计,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近几年均保持 30%以上增长,2019 年市场规模达10.5 万亿元。以此推算,2021年我国智慧城市规模有望超15万亿。

此外,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智慧城市本级财政建设投资占 GDP 比重约为 0.1%-0.5%,2019 年全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约为1.7 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 3.1%。

当下,随着国家新基建、数字中国的部署,整个日益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有望迎来一个十万亿级的巨大市场。

经过近十年发展,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布局。中国信通院近日发布的《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报告(2020)》指出,包括ICT 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及房地产企业等,已经在智慧城市领域开疆拓土、跑马圈地。

▲智慧城市产业图谱(2020)(图源中国信通院《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报告(2020)》)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包括标准规范、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城市智能中枢、智能应用等领域的产业链玩家都有望迎来新机遇。

▲基础设施产业图谱(图源中国信通院《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报告(2020)》)

▲智能中枢产业图谱(图源中国信通院《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报告(2020)》)

▲智慧应用产业图谱(图源中国信通院《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报告(2020)》)

结语:智慧城市新十年,数字中国宏图徐徐展开

不知不觉,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走过近十年,许多十年前难以实现的图景现在已经实现。那么十年之后我们生活的城市面貌会是怎样?虽然很少有居民对城市的期待是数字化,但我们期待的生活便利、工业发达、环境美好却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来促成。

2021年伊始,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率先推出智慧城市相关新方案,不约而同地表露出新阶段聚焦数字化,重视新基建的特点。在当下后疫情时代,国内外环境都变得更加复杂,但危机也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当下智慧城市更注重从底层基础设施、中层数据共享和治理以及上层民众可感服务的角度发展智慧城市,并更强调数字化促进经济增长,为产业链各环节玩家带来新机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一线、准一线以及各路飞速发展的城市黑马们亮出的智慧城市蓝图,或许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的中国城市发展;无论是新基建、双循环等国家发展的百年宏图大计,还是5G、人工智能等眼前的科技应用浪潮,城市都成为最重要的承载底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腾讯微信支付支持全量商家小程序场景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功能 腾讯微信支付支持全量商家小程序场景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功能

精彩推荐

产业新闻

苹果发言人:富士康印度工厂进入试用期,将派遣独立审计师进行额外评估 苹果发言人:富士康印度工厂进入试用期,将派遣独立审计师进行额外评估

热门推荐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