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 I/O 开发者大会去年因为疫情而取消,今年采取线上形式强势回归。在没有开发者在场的谷歌园区内,谷歌 CEO 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宣布推出多项全新技术,除了能够帮助用户实现“空间瞬移”的全息视频聊天技术 Project Starling 让人耳目一新,还有最新一代 AI 芯片 TPU v4。
“这是我们在 谷歌 上部署的最快的系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皮查伊这样介绍到。
谷歌官方介绍,在相同的 64 芯片规模下,不考虑软件带来的改善,TPU v4 相较于上一代 TPU v3 性能平均提升 2.7 倍。
在实际应用中,TPU v4 主要与 Pod 相连发挥作用,每一个 TPU v4 Pod 中有 4096 个 TPU v4 单芯片,得益于其独特的互连技术,能够将数百个独立的处理器转变为一个系统,互连带宽在规模上是其他任何网络技术的 10 倍,每一个 TPU v4 Pod 就能达到 1 exaFlOP 级的算力,实现每秒 10 的 18 次方浮点运算。这甚至是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的两倍性能。
“如果现在有 1 千万人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所有这些计算机累加的计算能力,刚好就能够达到 1 exaFLOP 的算力。而之前要达到 1 exaFLOP,可能需要专门定制一个超级计算机。”皮查伊如是说。
今年的 MLPerf 结果表明,谷歌 TPU v4 的实力不容小觑,在使用 ImageNet 数据集的图像分类训练测试(准确度至少 75.90%),256 个 TPU v4 在 1.82 分钟内完成了这一任务,这几乎与 768 个 Nvidia A100 图形卡、192 个 AMD Epyc 7742 内核(1.06 分钟)、512 个华为 AI 优化的 Ascend910 芯片以及 128 个英特尔 Xeon Platinum 8168 内核(1.56 分钟)组合在一起的速度一样快。
当负责在大型维基百科语料库上训练基于 Transform 的阅读理解 BERT 模型时,TPU v4 的得分也很高。使用 256 个 TPU v4 进行训练需要 1.82 分钟,比使用 4096 TPU v3 进行训练所需的 0.39 分钟要慢 1 分多钟。同时,如果想要使用 Nvidia 的硬件达到 0.81 分钟的训练时间,需要 2048 张 A100 卡和 512 个 AMD Epyc 7742 CPU 内核。
谷歌 同样在 I/O 大会上展示了能够用到 TPU v4 的具体 AI 实例,包括能够同时处理网页、图像等多种数据的 MUM 模型(Multitask Unified Model,多任务统一模型)和专为对话打造的 LaMDA 都是能够用到 TPU v4 的场景模型,前者比阅读理解模型 BERT 强 1000 倍,适合赋能搜索引擎帮助用户更加高效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后者则可以与人类进行不间断的对话交流。
这一并不向外出售的 TPU,很快将在被部署在谷歌的数据中心,且 90% 左右的 TPU v4 Pod 都将使用绿色能源。另外,谷歌也表示,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放给谷歌 Cloud 的客户。
谷歌 最早于 2016 年宣布首款内部定制的 AI 芯片,区别于训练和部署 AI 模型的最常见的组合架构,即 CPU 和 GPU 组合,第一代 TPU 在那场世界著名的人机围棋大战助力 AlphaGo 打败李世石“一战成名”,宣告并不是只有 GPU 才能做训练和推理。
谷歌 第一代 TPU 采用 28nm 工艺制程,功耗大约 40w,仅适用于深度学习推理,除了 AlphaGo,也用在谷歌搜索、翻译等机器学习模型中。
2017 年 5 月,谷歌发布了能够实现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和推理的 TPU v2,达到 180TFLOPs 浮点运算能力,同时内存带宽也得以提升,比同期推出的 CPU AI 工作负载提升 30 倍,比 GPU AI 工作负载提升 15 倍,被基于 4 块 TPU v2 的 AlphaGo 击败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最直观地感受了这一切。
2018 年 5 月,谷歌又发布第三代 TPU,性能是上一代 TPU 的两倍,实现 420TFLOPs 浮点运算,以及 128GB 的高带宽内存。
按照一年一次迭代更新的节奏,谷歌理应在 2019 年推出第四代 TPU,不过这一年的 I/O 大会上,谷歌推出的是第二代和第三代 TPU Pod,可以配置超过 1000 颗 TPU,大大缩短了在进行复杂的模型训练时所需耗费的时间。
在 AI 芯片发展史上,无论是从片上内存上,还是从可编程能力来看,谷歌 TPU 都是不可多得的技术创新,打破 GPU 的“垄断”地位,且打开云端 AI 芯片的新竞争格局。
发展五年的谷歌 TPU 在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谷歌 TPU 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小部分答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