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资本 “催熟”的电子签名


来源:雷锋网   时间:2021-03-12 17:05:49


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的风口大概在 2016 年成形,当时受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红利影响,以及技术本身开始从原本传统的 CA 认证向中立的第三方托管式的 SaaS 化、云端化发展。

此后几年间,我们能看到大量主打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的创新厂商疯狂涌入,市场侧电子签名的需求量也在大幅提升。

不过,电子签名市场火热的背后,却似乎背负着各家厂商在商业手段上的不良作风。造假账、刷单、夸大市场份额…… 就连第三方机构公布的市场性报告都可以被用来断章取义以哄抬自身排名。2020 年疫情期间,最先发起数据造假风的某企业,其创始人随后又公开说明了行业内存在的诸多业绩造假问题,如线上充值部分刷单 、直销签署部分左手倒右手、 渠道签署部分造假、财务专业 “两本账”造假、回款造假等等。

而另一方面,电子签名的市场渗透率或普及率,正如很多行业人士所表述的那样:非常低。

电子签名市场似乎步入了一个被催熟下的尴尬节点,而这与背后的资本力量不无关系。

资本是逐利的,在此之前,不少电子签名厂商已经消逝或合并,在此之后,相继迎来 D 轮融资的企业,面临资本对赌条款的压力,强化营收或许是未来几年内无法避开的最大问题。

试问一个如此烧钱的电子签名,能够撑起未来资本市场、用户市场的双手称赞吗?

第一梯队的 “较量”

据统计,2016 年国内提供第三方电子签名产品 / 服务的厂商数量至少有 30 家,包括传统电子签章或 CA 认证机构、互联网企业等模式创新者。仅过去三年,这个市场能算得上第一梯队的已屈指可数。

从目前来看,市场的第一梯队 e 签宝、法大大、上上签(该排名与市场排名无关,请不要刻意揣测)三家的市场声量最为靠前。

e 签宝成立于 2002 年,2013 年推出第三方电子签名服务,尝试从传统模式转型 SaaS。其服务的客户包括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企业。其创始人金宏洲是阿里巴巴的早期员工。

法大大成立于 2014 年,成立之初就推出了电子签名 SaaS 产品,除了合同管理全声明周期的产品体系,同时还提供司法鉴定、网络仲裁和法律服务。其创始人黄翔本身法学本科毕业,有超过十年的法律行业从业经验,曾联合创立瀛和律师机构。

上上签同样也成立于 2014 年,2019 年 7 月与众签战略合并,其创始人万敏是位女性创业者,曾在苹果中国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3 月 11 日,法大大宣布完成 D 轮 9 亿元融资,由腾讯领投。就在不到 5 个月前,e 签宝也宣布完成深创投等领投的 D 轮超 10 亿元融资,在此之前 e 签宝还获得蚂蚁金服领投的 C 轮 6.5 亿元融资。互联网两大巨头阿里、腾讯在电子签名市场的暗暗布局和较量也昭然若揭。

相比起来,上上签并没有拿过阿里或腾讯的融资,表现得更像是一个中立性产品。

政策先行,还是市场指引?

2016 年早期的一份电子签名用户数据追踪曾对接下来三年内的市场规模做出了翻倍式的增长预测。而结合复合增长率,这份数据想要表达的是未来电子签名在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等场景中会迎来大面积应用和普及。

但如何加速这种普及和应用,却往往需要市场的指引。

事实上,我国曾多次颁布各项政策和法律以规范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的使用。但由于操作习惯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用户对电子签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短期内仍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我国 1999 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一条中对书面形式的合同进行了定义:“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新建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的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这也是我国法律首次规定了数据电文可以作为书面形式用于合同的签订。但在当时,如何认证合同签订方签字盖章的法律效应,具有一定困难。

2005 年 6 月,我国正式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明确了电子签名和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并陆续出台了多项包括电子政务、电子认证、电子商务、网络交易、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在内的电子合同相关推动政策。

2016 年由银监会、工信部等联合颁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为规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需要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使用电子签名、电子存证。

2019 年 1 月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对电子合同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

2020 年 3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相关公告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是可以采用电子形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不久前,北京市明确规定,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北京市将逐步推行市民在北京市买房不动产登记网上全程办理,并探索推广使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签字合同、电子证明。

受去年疫情的影响,在线办公、远程视频调用量激增。一位数字营销的创始人就曾表示,当时一段时间内,客户还曾抱怨盖章太慢,流程跟不上他们的签约速度。尤其在教培行业、房地产交易环节,电子合同、电子签约形式成为那段时间内很多企业的选择之一。

可以说,疫情是普及电子签名发展的一个有效催化剂。但政策监管性紧松与否、企业资质情况、产品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都在矫正用户市场对电子签名的看法。

难以突破的瓶颈

从行业上来看,金融行业因其对数据敏感性强、安全性要求高,可能是电子签名应用最早、最广泛的领域。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签名并不能完全狭隘地将其划归为金融行业应用。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互联网金融 P2P 频频暴雷,这使得当时以这类客户为应用的业务(其中包括电子签名)不断萎缩。

相反,目前在数字政务、工业、地产、零售、物流等正在经历数字化快速改造的行业,电子签名正在不断渗透。

目前第三方电子签约平台的基础功能包括:电子签名(CA 认证)、电子合同、信息存证及加密,集成其他软件如 OA、CRM、办公软件、电商平台等,以及相应的法律咨询服务。

从收费模式上讲,主要依据所提供的不同产品和咨询服务进行收费。一是 SaaS 模式,基本按次收费,比如按签署的合同份数或签署次数收费,提供个人版和企业版。二是提供本地部署的私有云或面向大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

不同于其他场景,电子签名是典型的 B2B2C,它解决的是 “签名”这个刚性需求,其最终用户是 C 端,有点类似微信、支付宝,本身具备一定的网络效应。

第三方电子签名的行业特殊性在于:如果一方尤其是头部客户使用电子签名,那么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也会跟着使用,而签名作为企业刚性需求,本身价值点并不高,但可应用于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节点,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如此,第三方电子签名这个看似不大的工具,却可以牢牢拽住企业客户。

换句话讲,目前电子签名市场遇到的一个尴尬处境不在于站队、输血,而在于用户市场并没有按照想象中的节奏网络化反应。相反,大量的企业应用其实在以私有化方式进行部署。这类企业客户提出的许多定制化要求都需要满足,反而对服务商的产品锤炼上,对产品市场空间的塑造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瓶颈。

不过毫无疑问,电子签名踩中了未来数字社会的一个关键节点。

当前市场中主流应用的电子签名,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合同 + 盖章的数字化映射,而未来所有以契约形式存在的场景都有可能是电子签名所能触及的,那么此时的电子签名可能也无需签名(比如区块链)这一套动作就可以完成。

2021 年电子签名会怎样发展?市场和资本都在等待一个答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诺基亚与三星签署视频专利许可协议,诺基亚将获得版权费 诺基亚与三星签署视频专利许可协议,诺基亚将获得版权费

精彩推荐

产业新闻

阿里巴巴关联企业成立上海菜划算公司,经营范围含食品互联网销售 阿里巴巴关联企业成立上海菜划算公司,经营范围含食品互联网销售

热门推荐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