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放弃 3D XPoint 闪存技术,宣布向德州仪器出售芯片工厂:入手约 15 亿美元


来源:IT之家   时间:2021-07-01 17:05:18


7 月 1 日消息 美光公司今天宣布,它已经达成了一项最终协议,以 9 亿美元的现金将其位于犹他州 Lehi 的工厂出售给德州仪器。今年 3 月,美光就宣布计划出售该工厂,从而结束其与英特尔共同开发的激进的 3D XPoint(Optane,傲腾)闪存技术的开发。

德州仪器计划在该厂部署自己的技术,这意味着该厂将不会用于 3D XPoint 的生产。英特尔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存储/内存介质的大批量生产,英特尔可能不得不建立自己的生产线,以确保其基于 Optane 的固态硬盘和持久性内存 DIMMs 对数据中心客户的供应,尽管需求似乎不大。

美光选择退出 3D XPoint 的生产,是因为需求不振,该公司称“没有足够的市场验证来证明成功实现 3D XPoint 的大规模商业化所需的持续高水平投资”。该公司最近透露,由于缺乏对 3D XPoint 的需求,仅今年就损失了 4 亿美元。

早在 2015 年,3D Xpoint 被美光与 Intel 宣传为了一种革命性的存储芯片。Intel 将使用该技术的存储设备冠名为 Optane,而美光则称之为 QuantX,并且两者宣称 3D Xpoint 具备 1000 倍于闪存的性能、1000 倍的可靠性,以及 10 倍的容量密度,被看做是存储行业的一个颠覆者。

3D Xpoint 是一种兼具了 DRAM 与 NAND 特质的存储介质,集 NAND 类似的容量和 DRAM 类似的性能于一身,但既不同于目前 SSD 所采用的 NAND 闪存,也不同于内存所使用的 DRAM,而是既有 DRAM 字节方式访问带来的高速,又有 NAND 闪存的非易失(掉电内容不消失)且容量大的优势。简单来说,傲腾比 DRAM 慢但可以断电存储数据,又比使用 NAND 的 SSD 快,可以作为硬盘使用。

但在决定硬盘性能的随机读写和持续读写两项指标上,傲腾的持续读写速度并不出众,这就导致在用户感知非常明显的大容量文件传输上,其表现比一般的 SSD 要弱很多。而在随机读写方面的优势,则相比于目前的 PCIE 4.0 SSD 也没有实现质变。另外,其部署门槛高,想要部署傲腾内存最起码也需要第七代酷睿处理器以及特定规格的主板,另外在容量/价格比上难以匹敌使用 3D NAND 的 SSD。

美光此前跟英特尔达成了一项协议,为其生产 3D XPoint(英特尔将其称为“Optane,傲腾”),直到 2021 年底。今年 1 月中旬,英特尔公布了最新的产品调整通知,仅使用 3D Xpoint 闪存的傲腾消费级产品全线退役,且不再做后续更新换代,此次退役的产品涉及傲腾 900P/905P、800P 系列等产品。

这次出售的经济价值对美光来说是 15 亿美元。德州仪器将为该工厂支付 9 亿美元的现金,而美光将从额外工具和其他资产的二次销售中收回 6 亿美元。美光已经为这些资产中的几项排定了买家,而其他资产将被出售给其他买家或运往美光的其他生产基地。此外,德州仪器将把 300 毫米的工厂转换为 65 纳米和 45 纳米工艺生产厂,还将试图在出售结束后保留犹他州 Lehi 的所有员工,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Lehi 工厂的出售标志着美光 3D XPoint 业务的结束,尽管该公司确实保留了与该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该公司此前在 2018 年以 15 亿美元收购了英特尔在其 IMFT 合资企业中的股份。美光宣布了几款自己的基于 3D XPoint 内存的存储设备,如 QuantX 和 X100,但它们从未进入市场,让英特尔成为基于 3D XPoint 产品的唯一供应商。

在今年 3 月份,美光宣布将停止所有基于 3D XPoint 技术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美光表示,将把重点转向开发支持 Compute Express Link(CXL)标准的内存产品,这是一个开放的内存标准,将不同的内存和计算池联系在一起。

了解到,去年英特尔还将闪存业务以 90 亿美元卖给了 SK 海力士,只象征性保留傲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华为通信基站 BladeAAU Pro 同时获得红点设计奖与 iF 设计奖 华为通信基站 BladeAAU Pro 同时获得红点设计奖与 iF 设计奖

精彩推荐

产业新闻

美光放弃 3D XPoint 闪存技术,宣布向德州仪器出售芯片工厂:入手约 15 亿美元 美光放弃 3D XPoint 闪存技术,宣布向德州仪器出售芯片工厂:入手约 15 亿美元

热门推荐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