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概念如何的炫酷,还是靠效果来说话。
互联网周刊总结了一个2020人工智能案例TOP100,从排名前50的案例,可以看出来,在不知不觉之间,围绕政府、金融、公安、医疗等各行各业,其实已经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场景。
而无论是以算法技术起家的AI+行业,还是传统优势企业的行业+AI,就好比人工智能转型的左右急先锋,分别在向高地冲锋过程中,均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落地之路。
如果再回顾一下,AI一路走来,曲曲折折到现在,其实也是经历了无数次挫折。
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一次会议为标志,开启了AI的第一波浪潮。
此后十年多,点燃了无数人的梦想与期望。这一波浪潮还是由美国为主导,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通过算法设计,西洋跳棋程序已经可以战胜人类,简单的文本聊天机器人已经诞生、利用专家系统,并根据指令抓积木的机器人,也能带给不少人惊喜。
然而,这波热潮在1973年就戛然而止。根据一份报告评估:AI领域的任何发现都没有产生当初承诺的重大影响。随后学术界进行了一轮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AI行业也随之陷入低谷期。
1976年,因为专家系统的火热,开启了AI的第二波热潮,专家系统结合AI,开始在商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这次AI浪潮中,除了美国之外,日本政府拨款8个多亿美元支持研发、英国耗资3亿多英镑打造AI工程。
然而,经过了十年左右的探索,再次全面评估后,发现专家系统和AI结合,依旧没有发挥出预期中的巨大价值,于是AI研发再次陷入了低谷。
经过了两次AI产业的“大跃进”,各种流派迸发与消退、人类的巨大期望与现实的失望,其实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机器在短时间内,还达不到人们期望的智能。
而这一次,第三轮的AI浪潮,则以深度神经网络的技术突破为标志,由中美两国为主导,在2014年掀起。
所以,我们对待这次AI的浪潮,还是要有一个客观的态度——既不会像之前的两次AI浪潮一样,最终走向了低谷。也不会如很多人的不切实际的期待,行业的落地与扎实的场景,都需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
保持客观与理性,我们期望这次AI不再沉沦。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