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个月前,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麾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开始公测星链卫星互联网,短短几个月时间参与的用户数量就超过了 1 万人。
为了获得星链网络服务的真实用户反应,日前有媒体采访了来自北美 13 个州的 50 多名星链网络用户。
目前大多数星链网络用户都居住在北美农村或偏远地区,很难接入地面宽带,其中少数人根本无法接入地面宽带服务。
▲图示:安装在野外的星链卫星天线
美国蒙大拿州的一位早期用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希望能长期使用这项服务。”“星链网络服务的公测版价格比我们现有的任何服务都更合理,而且性能更好。只要星链服务能用,我就会继续使用。”
SpaceX 旨在通过星链项目打造一个由数千颗卫星组成的互联网络,这种航天业所谓的卫星网络能够向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消费者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SpaceX 公司在去年 10 月份向公众推出了“总比没有好”( Better than Nothing)的星链网络服务公测计划。接受调查的大多数早期用户是在去年 11 月至今年 2 月期间收到公司的加入邀请。在美国,这项服务的公测版价格为每月 99 美元,用户连接卫星所需的设备费为 499 美元,此外还有一定数额的税金、运费和安装天线所需配件的费用。
此次用户调查的主要方面包括星链网络服务的价格、安装过程、用户对 SpaceX 设备的看法、网速、服务可靠性、星链与其他服务的比较、客户服务体验、用户担忧以及总体印象等等。
SpaceX 对用户设备的定价远低于实际成本,目前用户设备大约三分之二的成本由公司承担。
用户获得星链网络服务的初期成本从 550 美元到 800 美元不等。这根据当地税收、运费和安装所需的附加设备(如屋顶支架或第三方设备)而有所不同。
▲图示:SpaceX 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大多数用户认为 99 美元的月租费较为合理。考虑到星链网络服务的平均速度,这比其他卫星宽带服务和地面宽带更便宜。SpaceX 公司总裁格温・肖特韦尔(Gwynne Shotwell)上周表示,该公司不打算“在消费者中增加分级定价”,并强调公司希望星链网络服务“尽可能地简单透明”。
SpaceX 发送给客户的“星链设备套件”包括四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户终端(也被称为卫星天线)、三脚支架、Wi-Fi 路由器和电源。SpaceX 还提供屋顶安装服务,但需要用户额外付费。
▲图示:星链设备套件包括用户终端、三脚支架、Wi-Fi 路由器和电源
用户对星链设备套件的质量印象深刻,尤其是对卫星天线赞不绝口。
一位用户说:“除非是下大冰雹,否则我看不出有什么东西会把它弄坏。”
但少数用户对 SpaceX 公司提供的 Wi-Fi 路由器质量感到失望,其中用户选用了三方路由器。蒙大拿州的一位用户说路由器就是一块“带 Wi-Fi 信号的砖头”。他认为其设置速度很快,但除了设置网络密码之外,没有其他配置选项。
这位用户说,“我选择使用我自己的路由器,并直接插入路由器需要连接到的端口。”
用户对星链网络设备的安装过程意见不一。以前安装过屋顶设备的用户认为安装星链设备非常简单,而另一些人则需要花几个小时才能使卫星天线开始工作。
一位科罗拉多州的用户说:“最难的是爬上屋顶,安装天线,然后把电线从房子外面拉到屋内。”
图示:一位加拿大用户安装在屋顶上的星链卫星天线
卫星天线受到遮挡,从而影响到与卫星的连接,是用户在安装天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星链网络服务公测版用户安装的移动端应用程序中有一个增强现实功能,可以检测环境中的障碍物,并帮忙找到安装天线的正确位置。
“我房子周围的树真的很高,我低估了星链障碍物探测应用需要显示没有树遮挡的必要性,”俄勒冈州的一位用户说。
今年 2 月,SpaceX 告诉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星链网络服务的下载速度“超过”每秒 100M,上传速度高于每秒 20M,延迟不高于“31 毫秒”
这与用户反映的实际情况相符。不同用户称下载速度在 60Mbps 到 150Mbps 之间,有些用户甚至报告峰值下载速度接近 200Mbps。网络延迟也符合预期,大多数用户的延迟约为 30 毫秒,有些用户仅为 20 毫秒。
马斯克今年早些时候承诺,随着公司向近地轨道发射更多卫星,星链网络服务的性能将继续有所改善。他表示,“网速将会翻一番”,今年晚些时候达到约 300Mbps,延迟时间将保持在 20 毫秒的范围内。
SpaceX 公司则警告称,鉴于公司尚未将全部卫星送入轨道,用户在公测期间的服务质量不会完全稳定。大多数用户每 24 小时可能会有 3 到 5 分钟的停机时间。有的用户一天中停机时间短至 20 秒,而少数用户报告每天停机时间在 10 到 20 分钟之间。星链网络服务移动端应用程序还为用户提供了下一颗卫星预计何时重新连接服务的倒计时功能。
“服务相当可靠,偶尔会有几次中断,”缅因州的一位用户说。“我们主要用它看 Netflix、Hulu 和 Youtube。我们也可以用星链打游戏,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接受采访的用户表示,他们家中接入的多台联网设备对星链网络服务质量和网速没有任何影响。
“我们一整天都在线,每天都要开会。星链网络服务很容易一直保持在线状态。我们还使用流媒体服务。我们至少有 25 台设备通过星链服务接入互联网,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ipad、智能电视、智能家居设备等等,”明尼苏达州的一位用户说。
除了互联网服务本身的可靠性外,用户表示星链设备在各种环境中都表现良好。有用户称星链卫星天线在强风、降雨和暴风雪中都能继续工作。此外,星链网络设备耗电量并不高。加州的一位用户说:“其用电量和我们用来给车道照明的灯泡差不多。”
用户报告自家在星链服务上线之前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其中有其他卫星宽带服务、低速有线网络以及蜂窝热点。还有一些用户之前根本没有网络服务。
用户转而使用星链网络服务有三个主要原因:价格、网速和流量限制。俄亥俄州的一位用户表示,他们之前每月向一家当地网络服务提供商支付 180 美元,但发现星链网络服务的平均网速更快。一位加州用户之前使用过其他卫星宽带服务。服务商声称自己在网络中断方面“更可靠一些”;但这种卫星网络的下载速度是 1Mbps,延迟约 1000 毫秒。
一位蒙大拿州的用户说:“我一直问当地的电信技术人员,光纤能否拉到我们镇子,他们每次都说‘可能要 5 年,也可能压根不会’。”
一位加拿大用户表示,他们所在地区有两家本地“高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但相比星链价格太高了。
这位用户说,“这两家公司都需要大量的硬件投资,你需要架信号塔或者安装碟形天线,还有相当严格的流量限制,而且不能保证速度。简而言之,它们就是一坨屎。”
到目前为止,SpaceX 的核心业务一直是发射火箭,因此互联网客户服务对该公司来说是全新业务。只有少数用户就问题联系了公司客户服务代表,但每个人都对 SpaceX 的回应感到满意。
俄勒冈州的一位用户表示,他们在加入星链网络服务时“最初无法联网”。这位用户说,“我联系了客服,然后他们在几个小时内给我打了电话。他们那边调整了一些东西,当天下午问题就解决了。”
明尼苏达州的另一名用户说:“客服反馈非常好,通常 1 到 2 小时内就会有人回复我”。
受访者最大的顾虑主要是未来 SpaceX 是否会对星链网络服务引入流量限制。一些用户认为流量限制不可避免。一位用户则表示,他们“如果有流量上限,将会毫不犹豫立即取消服务。”
当被问及可以接受哪种流量限制时,用户们表示,他们会对每月 750GB 到 1TB 的数据上限感到满意。
设备安装过程以及设备中明显“缺乏防雷接地”,是一位加州用户所担心的问题。这位用户说:“对普通人来说,把电缆引入家中可能并不是件容易事。”
这位用户表示,出于对设备防雷接地的顾虑,自己还没有将星链网络设备用有线方式接入到家庭网络中。他说:“我不希望一次雷击就烧掉所有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
这位来自加州的用户说:“我倒愿意认为 SpaceX 已经考虑过这一点,但它似乎没有在任何地方提到过。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我现在把一切设备都分开。”
星链网络服务用户对这项服务的总体印象相当满意,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能长期使用这项服务。
缅因州的一位用户说:“体验非常棒,来自星链的客户支持也非常棒,功能更新不断被推送到星链应用程序。”“我对这一切都非常满意。”
用户们还强调了 SpaceX 自己说过的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这项服务对偏远地区的人是一种福利,但不会取代城市居民现有的互联网服务。
“这将改变美国农村的游戏规则,”蒙大拿州的一位用户说。“我认为,疫情让很多人可以选择远程工作,他们可以使用这项服务。”
虽然 SpaceX 公司已经开始接受预定,预计未来一年星链网络服务将覆盖更多美国南部地区,但该公司还没有确定星链何时结束公测阶段并开始全面商业运营的时间。SpaceX 的肖特维尔本月早些时候表示,该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确保网络可靠性”。
▲图示:2021 年 1 月,一枚猎鹰 9 号火箭携带星链卫星发射升空
一位怀俄明州的用户说,“要有心理准备,这只是公测版。停机是意料之中的事,技术支持也可能很慢。”
目前,即便星链网路服务仍有不足,许多用户还是很高兴能够使用全新的高速网络服务。
▲图示:SpaceX 在第 17 次星链任务中将 60 颗卫星部署到近地轨道
一位来自俄勒冈州的用户说:“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生活了 14 年之后,我终于有了真正的互联网,真是让人头晕目眩。”“我可以随时看节目,而不用担心是否会超出带宽上限。我可以随时下载新游戏,而不必把笔记本电脑带到朋友家。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