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01迅,芯片短缺问题困扰着各国的经济复苏和工业生产。继早前美国苹果公司因应芯片短缺问题而调整旗舰智能电话的生产目标,近日不少车厂均预期将需要进一步大幅减少产量以应付芯片短缺的问题,其中德国大众汽车旗下的汽车制造商表明今年的汽车产量将比预期减少25万架,而日本车厂丰田亦表示10月的生产量已减少33万辆,跌幅接近四成。不少的厂商更悲观地预测,有关芯片短缺的问题将持续至2022年下半年后,加上疫情后的人力资源贫乏和其他原材源供应紧张,对于环球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有见及此,自今年6月起已有消息指日本政府正积极地招揽台湾的芯片生产商台积电落户日本,消息在上周四(14日)得到进一步确认。在日本政府提供接近18亿美元的补助下,台积电公司宣布将在日本的熊本县设立一所芯片制造厂,并且连同日本多间生产厂,例如日本索尼、丰田旗下汽车零组件制造商等合作,预期有关芯片的制造将在2024年开始投入生产。早前日本经济产业省亦提供超过3亿美元的研究计划,项目是为日本的“半导体国家战略项目”。
芯片产品供应短缺
随着现代商品的发展,芯片科技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现代商品已经不单只有手机通讯等电子设备需要先进的芯片,汽车、个人电脑、家用电器等的生产亦越趋依赖高端芯片的供应。半导体的科技早已不知不觉间成为21世纪的“新石油”,是为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命脉之一,有着燃料一样的重要性。
而且,随着5G服务以及各类型电子技术需求增加,加上中美两国关系在贸易议题下愈趋紧张,以及各国的芯片生产都在不同程度下受到疫情的延误和影响,不少的生产制造商遂加紧芯片的储备,并因而导致了今日有如70年代石油危机的的芯片短缺情况。不少地区的工业生产更因为缺乏充足芯片而陷入半停顿。
各国政府的战略蓝图
维持稳定的半导体科技供应遂成为了各国政府的战略需要。而事实上,过去招揽大型的芯片制造商设厂生产,维持稳定的供应链的措施并不限于日本政府。在美国政府和业界多次的协商下,作为全世界最大型的半导体生产商台积电在去年就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另外5所芯片制造厂,并将继续在美国寻找合适的地方设立厂房。
今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亦因为芯片短缺的问题签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全面审视半导体供应中的瓶颈问题和寻持解决方法。今年6 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亦在国会完成520亿美元的支持美国国内芯片生产的法案,目标纾缓美国由1990年代起陆续失去自主生产芯片能力的情况。
而在台积电公布日本熊本设厂后,上周六(16日)亦传出台积电公司已承诺将在未来三年投放1000亿提升美国生产线的产能。据说,欧盟各国政府亦正接触台积电并提供诱因到当地设厂,稳定国内半导体科技的生产线,并视之为战略需要。
强迫半导体企业交涉密资料 美国开全球恶例
11月8日是美国要求半导体业者缴出商业机密资料的最后期限,台湾的半导体厂商都“如期”缴交,韩国与德国的厂商则尚未交。但不论从哪个观点看,美国这次都在全球开了一个恶例。
美国是以解决晶片缺货为由,要求各半导体与车厂等相关企业,缴交相关的资料与数据给美国政府。不论美国政府的出发点是好是坏,这种作法都是开了恶例。
几乎每个产业、每家企业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机密,这些机密包括技术、客户、成本、订单等,撇开属于非法犯罪的情形不谈,几乎全球“默认”的是:企业可以保有这些机密资料,只有营收获利等财务资料,因是否公开发行、上市,或是税务等因素,而需要作一定程度的公开,或是要把资料缴交给政府。
但美国政府这次的要求,明显违背这个企业保有商业机密的默认事实;虽然美国政府名之为“企业自愿”提供资料,不过美方已摆明不交出资料者,将被美方“制裁”的威吓,因此所谓的“自愿”全然是自欺欺人。
台湾的“护台神山”台积电以及联电等几家半导体厂商,已遵照美方要求缴交资料;虽然厂商都强调会保护客户机密,但坦白说,资料缴交出去,企业就不可能了解、甚至干涉美方会如何使用资料,只能祈求美方不会泄露这些资料,做出危害厂商的事。但是谁能够保证?
美国政府时常痛责中国大陆“强取外商知识产权”,但事实上,大部分的情况都是陆企以合资企业方式取得。换句话说,外商多少还有点利益与甜头。但美国这次强取半导体厂商的机密资料,则是连一点甜头都没给,其霸道程度又更甚其他。
小结
面对芯片短缺的问题,各国政府都积极地介入市场,并且制定短、中、长期的战略蓝图。尤其是当芯片已成为了各国工业生产最重要的一环,纯粹由市场自然调节的政府思维亦早已是妙想天开。而作为政府在面对这类型短缺问题,尽管不可能在一时三刻修正整个供应链的问题,政府官员却更需要适切地转变思维,并制定长远的策略目标。芯片科技可以只是一种普通商品,然而当这种商品成为社会、经济和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时,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看守人的角色就无可能仅以商品的目光看待。如果仍然只是强调市场的普通供求,而不果断地介入调理,那除了是平庸之恶,更是自己断送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