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消息,当地时间 7 月 27 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福特全球电池研发中心 Ford Ion Park 将在美国密歇根州东南部的底特律郊区选址建设。该研发中心将会成为福特电池技术的研发生产基地。
Ford Ion Park 占地面积将超过 2.5 万平方米,配备行业领先的设计、研发设备,可支持 200 名研发人员同时工作。目前,福特正处于电动化转型阶段,在 Ford Ion Park 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福特未来的电动汽车将会搭载自家研发生产的电池包,并会推出更多的纯电车型。
福特公司表示,Ford Ion Park 预计将在 2022 年底建成,届时该研发中心将帮助福特加速自家电池研发进程,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容量更大、价格更实惠的电池。
随着福特首款纯电动汽车 Mustang Mach-E 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上市销售,并获得消费者认可。福特准备把全球的电动化研发团队进行整合,加速发展电池技术以及设计生产更多的纯电动汽车。
福特声称 Ford Ion Park 将于 2022 年底落成,该园区将会通过翻新原有建筑的方式建造,成为一个面积超过 2.5 万平方米的集研发、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最多可容纳 200 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池工程师、研究员。
密歇根州作为福特公司的大本营,早在 2010 年,福特公司就开始考虑把密歇根州作为自己的电动汽车生产研发基地。目前,福特公司已经获得密歇根州的战略基金基金会的批准,该州对 Ford Ion Park 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
密歇根州长表示,福特在密歇根州建立全球电池研发中心,将为该州提供上百个高薪工作岗位,吸引更多来自全球的高级创新人才,将推动密歇根州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福特将会在同样位于密歇根州的工厂组装全新的纯电动皮卡 F-150 Lightning。而且,福特在今年五月重新升级了自己位于底特律的零部件工厂,该工厂将生产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和电动机。
随着 Ford Ion Park 的落成,密歇根州将会真正成为福特公司的全球电动化中心,在电气化时代为家乡带来更少的碳排放以及更多的就业岗位。
福特公司之前宣布将在电动汽车电池的开发和生产投资 1.85 亿美元(约合 12 亿元人民币),而 Ford Ion Park 的建立占这笔预算的很大的一部分。Ford Ion Park 从选址建设到投入使用,前前后后可能花费了 1 亿美元(约合 6.4 亿元人民币)。这 1 亿美元(约合 6.4 亿元人民币)对于福特在开发电动汽车上的投入来说,只能算是“毛毛雨”。福特承诺到 2025 年,公司将会投入 300 亿美元(约合 1951.14 亿元人民币)用于电动汽车的开发、生产和公司的电动化转型。
除了 Ford Ion Park 之外,2020 年底,福特斥资 1 亿美元(约合 6.4 亿元人民币)在密歇根成立了电池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经完成超过 150 种电池单元的测试与分析。未来,FordIon Park 将与该实验室合作,共同研发福特下一代锂电池技术以及固态电池技术。
福特的电气化改革可不是“光动嘴不动手”。去年,福特推出了首款纯电动汽车 Mustang Mach-E,该车被外媒 Car and Driver 评为 2021 年度最佳电动汽车;在前不久,美国总统试驾了福特全新 F150 Lightning 纯电皮卡,该款车将会在明年春天上市。除此之外,纯电全顺也将在今年年底正式进军商用电动汽车市场。
要知道,在福特历史上,燃油版的 Mustang、F150 以及全顺都是福特品牌的标志性车型。不夸张地说,在全球市场上,它们都是叫好又叫座的车型,福特能为这三款车型推出纯电版本,可见福特电气化转型决心之坚定。
▲ 福特纯电车系:Mustang Mach-E(上)、F150 Lightning(中)、纯电全顺(下)
福特已经开始了一场电动化革命,Ford Ion Park 的落成将帮助福特加快电池开发速度,为福特自家纯电动车型提供性能强劲和价格实惠的电池,提升自家纯电动车型的产品力和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前,福特 Mustang Mach-E 已经在美国、欧洲以及中国市场上市销售。中国版本由长安福特生产,全系搭载的是来自比亚迪的 NCM811 三元锂电池,美国版本则搭载 LG 电池。由于疫情原因,全球半导体材料持续短缺,就现在的情况看,对于福特而言,投资建设电池研发生产中心将对未来的电动化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未来,福特将会像特斯拉一样,在自家车型上使用自己的电池技术,福特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将会逐渐降低,车辆的终端售价也将会随之降低,将提供更多电动车型供消费者选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