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部门正式批准格兰仕要约收购惠而浦中国,期限自 2021 年 3 月 31 日至 2021 年 4 月 29 日。在此期间,惠而浦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高层人事变动,涉及公司总裁、人力资源副总裁和研发副总裁等重要职位。
分析人士认为,“在以往的企业并购案例中,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的管理理念、运营方式、经营风格等都可能有较大不同,被收购企业管理层退出可以减少后续经营管理的内耗。”
目前,惠而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家电制造商之一,然而在中国,惠而浦的地位却始终较为尴尬。除了业绩持续下滑之外,该公司还面临着产品及售后服务遭诟病、财务造假余波未平等问题。
对于惠而浦中国的持续亏损是否会对格兰仕产生影响。格兰仕副董事长梁惠强曾对媒体表示,“不会只看其在过去一年或两年这种短期的财务表现,我们看的更多的是长期协同效应。”
不过,部分业内人士对此仍持观望态度。有观点认为,“并购是业绩增长的有效战略,不过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亦不容忽视。格兰仕年营业额已达到几百亿,但仍以微波炉等小家电为主,虽然也有冰洗业务,但相较而言占比较小。”
近日,格兰仕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表示,监管部门已经正式通过公司收购惠而浦中国的收购要约,要约收购于 3 月 31 日正式开启。
据悉,本次要约收购系格兰仕家用电器向惠而浦股东发出的部分要约收购,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 4.68 亿股,占惠而浦已发行股份总数的 61%;要约价格为 5.23 元 / 股,本次要约收购最高资金为 24.45 亿元。
若预受要约股份的数量少于 3.91 亿股(占惠而浦股份总数的 51%),则本次要约收购自始不生效。本次要约收购期限共计 30 个自然日,期限自 2021 年 3 月 31 日至 2021 年 4 月 29 日。
公告显示,本次要约收购范围为要约收购期限内惠而浦全体股东所持有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若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收购人持有不低于公司 51% 的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更。
同时公告称,本次要约收购已取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出具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书》,并已完成美国、巴西、德国、土耳其、奥地利、哥伦比亚的反垄断审查程序。本次交易已取得全部所需的前置审批。
在格兰仕收购惠而浦中国期间,后者发生了一系列高层人事变动。4 月 9 日,惠而浦中国人力资源副总裁鲁涛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鲁涛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其它任何职务。
4 月 15 日,惠而浦中国再发公告,该公司总裁、法人代表艾小明提交了书面辞呈,因个人原因,计划将于 2021 年 4 月 30 日辞去公司总裁、法人代表职务。同时,艾小明将保留公司董事、公司董事会战略及投资委员会成员、董事会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成员职务。
在此之前,惠而浦中国研发副总裁黄育楷因个人原因辞去副总裁职务。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艾小明等高层的辞职,可能是为格兰仕管理层让位。
“在以往的企业并购案例中,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的管理理念、运营方式、经营风格等都可能有较大不同,被收购企业管理层退出,可以减少后续经营管理层面的内耗。”分析人士认为。
公开资料显示,惠而浦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旗下拥有 Whirlpool、Maytag 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各地拥有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以及设计中心总计达 70 家。惠而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家电制造商之一,2020 全年营业额达 194.56 亿美元。
然而在中国,惠而浦的地位却始终“不上不下”。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惠而浦进军中国多年,但其在国内市场的中低端定位与国际地位并不符合,再加上多类产品屡次被爆出质量不过关,惠而浦的口碑与名声已在消费者心中慢慢下降。
2014 年,惠而浦入主合肥三洋,成为后者新控股股东,合肥三洋也因此更名为惠而浦。与合肥三洋合作期间,惠而浦对三洋过度依赖,“三洋”品牌产品销售占国内收入比例较大。这直接导致 2019 年双方合作终止后,惠而浦中国的营收大幅下滑。
最新财报显示,惠而浦中国 2020 年前三季度营收 35.3 亿元,同比下降 13.62%,归母净亏损 1.14 亿元,同比扩大 64.5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亏损 2 亿元,同比扩大 125.47%。
而根据惠而浦中国发布的业绩预告,2020 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 1.5 亿元到 1.8 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后,公司净利润预计亏损 3.3 亿元到 3.6 亿元。
对于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惠而浦中国表示,2020 年一季度由于受国内家电市场需求不足、三洋品牌退出以及疫情影响,公司产生经营亏损 1.07 亿元。虽后经公司调整,环比逐步改善,但由于内销市场没有显著好转,三洋品牌退出对渠道营销影响巨大,尽管后三季度有明显改善、实现盈亏平衡,但公司全年仍然产生经营亏损。
产业观察家指出,失去“三洋”品牌的使用权是惠而浦中国业绩亏损的直接原因,但本质上也是惠而浦品牌不够硬。“惠而浦背靠美国洋品牌的优势,却没有在中国市场上打出自己的差异化产品以及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业绩下滑的同时,惠而浦中国还面临着产品及售后服务遭诟病、财务造假余波未平等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仍不乏有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与售后发起投诉。同时,惠而浦 2015、2016 年报涉嫌虚假记载被行政处罚事件虽已过去数年,但目前仍有股民在进行维权活动。
“惠而浦中国资产减值,业绩亏损,旗下的惠而浦、帝度两个品牌在家电行业日益边缘化,这说明惠而浦中国的品牌发展策略整体上并不成功。”有产业观察家认为。
据知情人士透露,格兰仕要约收购惠而浦中国的促成因素之一,是应合肥国资委之邀来“接盘”。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惠而浦的价值在于品牌和技术,格兰仕收购后能否继续获得惠而浦在中国的品牌授权以及相关技术专利是关键。
对此,格兰仕副董事长梁惠强曾公开回应,惠而浦品牌由惠而浦集团对惠而浦中国上市公司进行授权,包括技术,这些都是格兰仕未来希望可以继续保持或延续的,“我们会持续地与惠而浦总部紧密沟通,让他能够一直保持下去,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至于惠而浦中国的持续亏损,是否会对格兰仕产生影响,梁惠强对媒体表示,格兰仕是基于对公司长期潜在价值的判断而作出要约收购。“其实我们并不会看这家公司在过去一年或两年这种短期的财务表现,我们更多是看长期的协同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格兰仕与惠而浦中国同为家电企业,双方主营业务在厨电、家用电器等多产品线重合,尤其是在微波炉、洗衣机这两种品类上存在一定竞争,这也是摆在格兰仕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梁慧强认为,“惠而浦在白电特别是洗衣机、洗碗机、冰箱的技术底蕴非常强,格兰仕在这方面有很多地方可以跟他们产生交集,产生协同效应。”
家电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格兰仕想借助惠而浦在大家电方面的供应链、技术支持等优势,弥补自身产品线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短板。不过,惠而浦中国因持续亏损、负面缠身导致其市场占有率大跌,这是格兰仕尤其需要注意的。
对此,部分业内人士仍持观望态度。有观点认为,“并购是业绩增长的有效战略,不过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亦不容忽视。格兰仕年营业额虽已达到几百亿,但仍以微波炉等小家电为主,其冰洗业务的占比也相对较小。”
“惠而浦中国交出控制权,或是一次剥离亏损业务发力新业务、‘曲线救国’的策略。不过,惠而浦能否通过双线并行策略挽救颓势,格兰仕能否借助惠而浦的优势补足自身短板,还需时间检验。”上述分析师说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