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招股书一百多天后,以智能语音技术为核心的 AI 公司云知声终止了科创板 IPO。
2 月 19 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云知声和其保荐人中金公司于 2021 年 2 月 18 日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 IPO 申请文件。根据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云知声的发行上市审核。
云知声方面向新浪科技回应:本次主动撤回 IPO 是出于公司战略发展因素考虑。对于之后的 IPO 计划,云知声方面表示,不会放弃 IPO,未来会适时考虑重启 IPO 的推进计划。
作为一家提供智能语音技术和综合解决方案的 AI 企业,云知声同样面临着营收较少、业绩亏损的压力。3 年半来,云知声亏损高达 7.9 亿元,且成立 8 年,云知声经历了智能语音方案、物联网芯片、人工智能综合服务商等多次业务转变。
云知声成立于 2012 年 6 月,至今已完成 8 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是 2019 年 4 月的 D 轮融资,投资者包括中金公司、东方证券和清和泉资本。
此前,上交所官网显示,2020 年 11 月 3 日受理了该申请,并披露了招股书申报稿。
云知声拟发行不超过 2025 万股,发行完成后总股本不超过 8091.92 万股。公司拟采用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5 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2 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15%。
受益于人工智能语音市场快速发展,云知声 2017 年至 2019 年的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89.48%。但同时,受毛利率较低、费用端销售费用、研发费用持续增长等因素影响,云知声也未能逃出 AI 公司大幅亏损、营收缓慢的困局。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上半年,云知声营收分别为 6114 万元、1.97 亿元、2.19 亿元、8469 万元;净亏损分别为 1.74 亿元、2.14 亿元、2.92 亿元、1.12 亿元。公司 3 年半来亏损近 8 亿元,但营收才 5.62 亿元,同时研发投入较大,报告期内总计投入 6.03 亿元。
其中,云知声已经在 AI 专用芯片上已进行了大额投入,2017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分别投入了 553.09 万元、1166.93 万元、6071.15 万元和 1755.80 万元。目前,其 “雨燕”和 “蜂鸟” 系列芯片已开始量产和规模销售,“雪豹”车规级芯片尚在进行稳定性测试。
据介绍,AI 专用芯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智能语音交互产品,尤其是家居和车载类产品的竞争力。云知声在招股书中提到,计划募资 9.1 亿元,其中 3 亿用于投入人工智能技术中台建设;3.17 亿用于面向物联网边缘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平台建设;1.4 亿用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建设,1.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在未来资金用途中,AI 芯片的研发占据了很大的部分,然而,如果其自研芯片的性能不达预期或者在市场推广上的速度慢于预期,公司业绩表现也将相应受到较大不利影响。
云知声在招股书中还披露,公司目前仍在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方向并相应适当调整经营策略,与此同时,公司也需要继续保持在研发支出、产品开发方面的投入,并持续建设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因此,预计公司在短期内仍无法实现盈利。
实际上,由于 AI 行业技术更迭速度快,云知声面临研发方向判断错误和研发失败的风险,且云知声也曾多次调整战略方向,转型中的云知声未来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云知声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智能语音交互产品、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智能语音交互产品包括物联网语音交互产品、智能语音工具产品;智慧物联解决方案主要面向酒店、社区、住宅、医院等特定场景。
但是,成立八年,这家公司已经经历了智能语音方案、物联网芯片、人工智能综合服务商等多次业务转变。
招股书显示,云知声在 2012 年推出语音云平台,免费提供智能语音服务;2014 年搭建 “云 - 端 - 芯”产品体系,完成智能语音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落地;2018 年推出两款物联网芯片 “雨燕”和 “蜂鸟”,实现量产,并有小规模盈利;进入 2020 年,云知声又将定位改为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其不同时期业务重点的转变,从营收占比中也能可见一二。在 2017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期间,这三项业务占比呈现较大的变动,在不同时期撑起了其主营收入。
2017 年,智能语音交互产品收入占比高达 96.93%,但是到 2020 年上半年,份额已经逐年下降为 28.15%。目前,收入比例最大的是智慧物联解决方案,占比为 67.17%,而这项业务从 2018 年才开始有 8.53% 的收入。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从 2017 年的 3% 占比,到 2019 年升为 14.44%,2020 年上半年又下降为了 4.56%。
▲ 来源:云知声招股书
在智慧医疗业务方向上,云知声还曾在去年 12 月遭科大讯飞 “打假”。当时,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提问科大讯飞:云知声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其语音病历市场占有率高达 70%,请问医疗是科大讯飞的战略方向,为什么会被云知声反超?
科大讯飞对相关数据表示了不认同,并从覆盖医院数量的维度、收入维度、应用场景等方面举例。科大讯飞表示,其在医疗领域的智能语音应用,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营收规模上,均远超云知声。云知声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表述的其在医疗市场占有率 70% 的表述,严重与事实不符。
后续,云知声方面并未对此做出回应。但此时引起讨论和关注后,一定程度上会对正在 IPO 进程中的云知声带来负面的影响。
目前,云知声关于终止 IPO 的原因,并未过多披露。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AI 企业成功迈过上市门槛并没有那么容易,这是一场商业模式大考、估值大考。
自 2020 年以来,包括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天励飞等越来越的 AI 企业冲刺上市。此前,寒武纪已于 2020 年 7 月上市,成为 “AI 芯片第一股”,市值一度突破 1200 亿元。AI 企业经过数年的埋头苦干之后,似乎已经到了估值攀升和资本回报的关键节点,如今,技术和市场逐渐成熟,近在眼前的资本大盛宴无疑另国内 AI 创业者血脉喷张。
但是,在五花八门的准备上市的 AI 企业大军中,仅靠技术和模式创新似乎已经不能再赢得资本市场的追捧了。AI 企业对于技术研发和人才的大量投入,使亏损和营收难成为行业常态。未来,如果没有成熟的应用场景让技术落地,并掌握足够大规模的市场,或难撑得起 AI 公司长期的研发投入成本。而资本市场对于 AI 企业的选择标准可能也会越来越严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