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业冲击检测公司SpotSee的数据,大约2%的已发货产品会受到冲击损坏,而发货人、品牌和零售商通常都要承担这些损失。产品损坏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往往不清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SpotSee已经针对这一挑战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最近它引入了RFID技术来捕获数据。有了RFID,一些企业就可以利用他们现有的RFID读取技术进行供应链和库存管理,以自动收集冲击数据。
SpotSee的ShockWatch RFID解决方案包括一个支持UHF的无源冲击指示器。该公司与系统集成商合作,提供与现有软件或基于云的软件服务的集成。没有电池的ShockWatch设备包含一个低成本的机械指示器和一个RFID芯片,它从标签的UHF询问中获取能量,以便发送唯一ID号,并在冲击事件发生时发出通知。
SpotSee的ShockWatch RFID解决方案
许多品牌、原始设备制造商和航运公司都在使用这一系统。这项技术最常用于检测航空航天或汽车零部件、敏感医疗设备或电子产品等货物受冲击的影响。SpotSee解释说,ShockWatch产品的设计目的是当技术部署到位后,防止不良操作行为。
在事故发生时,比如飞机坠落或其他可能造成严重损坏的冲击,系统会提供数据和软件分析,以帮助发货人或货主了解发生了什么,并解决问题,防止未来发生类似事件。公司自1974年开始生产识别和防止装运损坏的产品。据SpotSee全球销售总监泰森?斯图尔佩(Tyson Stuelpe)称,由于供应链可能出现问题,每年全球航运损失约2.3万亿美元。
SpotSee公司工程副总监简·范尼克尔(Jan Van NieKerk)表示,部署了这套系统后,客户的损失降低了约40%至60%。SpotSee提供了机械碰撞传感器,当碰撞发生时,它会显示一个可视化的通知。该设备配有一个窗口、一个线圈和一张可以滑入窗口的红色塑料板,以便在发生冲击时可以看到它。该公司还集成了其他环境传感器和蜂窝连接,用于跟踪运输中的高价值货物。
2017年,SpotSee合并了旗下包括ShockWatch在内的几个品牌,创建了一个跟踪网络,旨在帮助客户实时识别资产受损情况,无论这些受损情况发生在供应链的任一环节。如果一个带标签的物品掉落或发生其他冲击事件,传感设备会直观地显示这一动作,系统就会传输该数据,这样用户就不需要亲自检查每个设备。
范尼克尔说:“通过增加RFID功能,我们使用了现代的、无处不在的先进技术来检测和传输这个指示器的状态。我们不需要使用电池,这事实上意味着它有无限的保质期。”
要设置系统,用户必须配置设备。他们输入四行代码,这些代码与询问过程中所需内存量和读取数据量有关。标签可以贴在纸箱里,也可以贴在产品上。这些标签被应用于整个供应链,包括使用和运输时,因此只要遇到了损坏,就能检测到。有些客户还在敏感设备上使用这种标签,以确保小心处理此类物品。
一般应用案例中,标签由制造商和供应链上的其他人应用,经过编码后,会在运输和接收点读取,比如在仓库或配送中心的码头门。范尼克尔说:“不过,由于RFID在存货方面的快速和便捷,标签也会用于存货过程。”例如,配备手持阅读器的用户可以捕获整个仓库的商品标签,以便库存盘点和损坏检测。
范尼克尔说,这些数据的访问权限可能会有所不同。客户可以设置专有软件,并确定当产品在供应链中移动时,哪些利益相关者可以获得共享数据的访问权限,或者他们可以创建一个公共区块链系统。对于制造商来说,这种标签可以阻止损坏的发生,并在损坏发生时确定谁是保管人,从而降低因损坏而退货的成本。同时,零售商也可以在收货时通过了解产品是否发生了冲击而获益。
读取范围设计得足够长,这样就可以从典型码头门宽度的距离读取标签。这些标签可以由任何现有的UHF RFID阅读器查询。这套解决方案最常用于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以跟踪正在制造和组装的产品,也用于跟踪电子设备,如移动到目的地的服务器机架、用于监控医疗设备或其他高度校准的仪器,其他还有用于运输食品、瓶装饮料等。
RFID指示装置若篡改的话痕迹非常明显,因此可以通过视觉检测到粘合剂是否破裂。据SpotSee公司称,由于没有电池,这款设备可能会运行10年。斯图尔佩说:“基于粘合剂的使用寿命,我们给设备提供了两年的使用寿命。未来版本的标签可能包括温度指示器。”
范尼克尔说:“我们的许多客户只是用他们自己的产品进行测试,以确定所需的最佳设备灵敏度。”基于机械开关,传感器可以检测垂直或水平撞击的方向。寻求全方位方向检测的用户可以使用两个标签来提供南北或东西方向的冲击检测。客户可以使用多个不同冲击检测范围的设备来了解冲击的强度。因为没有电池,设备不会记录冲击的时间。“对于我们的许多客户来说,关键不是知道冲击发生的确切时间,而是了解事件发生时的保管情况。”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