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鸟是一个按照数学法则工作的器械,人有能力复制它全部的驱动。”这是500年前,流传在科技界的一句话。
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中,用人工制品模仿生命的可能性一直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的目光。实际上,实际上它就是人工智能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后者不是仅仅模仿运动或某些不可观察的内部过程,需要给出理解机制的某些抽象方法。
在这个人工智能被公认为新一代科学大方向的当下,控制及自动化学科如何凭借传统学科积淀,向这一理想更进一步?
“广域协同”寻找竞争新赛道
“从上世纪控制论创立以来,控制及自动化学科的影响力就跨越了学科疆界,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提出,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人工智能、互联网孕育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产业变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自动化科学与工程不仅是技术变革的最强助推力,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目前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慧时代,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了万物互联的社会形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举例,近日,工业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提出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工业生产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工业信息化部还发布了“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首先启动的是“水泥行业集成系统总体解决方案”,三年内要实施完成。
“大家知道建材行业光水泥就有两千多条大型生产线,可以说‘三年内完成’的任务十分艰巨。”他透露,最新研发成果“广域协同的高端大规模可编程自动化系统”,将成为相关机构按照“行动计划”大规模实施的系统解决方案。
在他看来,包括广域协同的高端大规模可编程自动化系统在内的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是信息新环境下工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新一轮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制高点,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是广泛连接物理系统、人和信息系统的融合系统,实现工业全流程的全面深度感知、动态实时传输、高效精准分析、智能决策优化、主动安全防护,提高工业全流程的高效性、适应性、智慧性、安全性,成为领军企业竞争的新赛道。
“人机融合”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眼中,解释行为是一个比产生行为更困难的任务。“一台图灵机能以一种无法与人类区别的方法活动,但产生出这样的行为模仿并不足以模拟人的智能,因为二者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因为解释是需要尽可能清晰地给出潜在的概括,并将它们与某些普遍的原理联系起来,这就是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他认为,要构建一个类人系统,要让这个系统具备人的意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实际上它就必定表现出一种计算的复杂性或者说指数爆炸。所谓指数爆炸,就是计算的复杂性。计算的时间与输入的数据的增长是有关联的,实际上从“行为”角度来看计算复杂性和指数爆炸,存在着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条件问题,不可能枚举出一个行为的所有先决条件。二是分枝问题。不可能枚举出一个行为的所有隐性结果。
全球现有研究前沿而言, 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从给定的例子发现规则和规律,能运用概念性模式。机器“知道”的很多东西并不是直接“训练”的,而是机器自身从过去类似的经验推论出来的。但更高层次的智能是机器能发现问题中的关系,以及在问题解决中领会这些关系的意义。这一点恰恰是智能评估最难定义的问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来评估、评价智能系统的“智力”。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案例或者模型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技术领域以外,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有着另一重思考。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机器越来越有智能,可能自主性也越来越强,“人”和“机”之间的融合也可以越来越紧密。传统上来讲,调控“机”的是控制系统,调控“人”或者说“人机”形成的社会是以法律为主。当“人”和“机”要越来越紧密结合。调控机的控制系统和调控社会的法律系统,是否为这一融合做好准备,来推进进一步研究,以及调控可能产生的新的社会形态?郭雷说,“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