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该校区一年可减少使用25万套近10吨“白色垃圾”
日前,广东省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食堂带头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盒。
记者近日从佛山市顺德区获悉,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通过在学校食堂外卖投入使用循环饭盒,正在逐步取代塑料一次性饭盒;经过近三个月的试用,白色塑料垃圾大大减少。10月1日起,该校将在顺德校区全面禁止餐饮单位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餐盒。据了解,这是国内高校首个智能循环外卖餐盒的规模化应用尝试,仅在该校区,一年可减少使用25万套近10吨的“白色垃圾”。同时,该模式也正在全国多所高校进行推广。
已投放逾2000个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发出《关于停止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的通知》,要求从今年10月1日起,该校顺德校区各餐饮服务单位停止提供一次性塑料餐盒,鼓励使用可回收餐盒、可降解餐盒及自备餐盒前往食堂打餐。10月1日起再提供一次性餐盒的单位将按管理规定进行处罚。
实际上,记者在该校了解到,此前该校已率先探索使用循环外卖饭盒。今年6月份起,南方医科大学总务处委托学校的外卖取餐柜运营企业爽提,试行投放了超过2000个可循环使用的环保餐盒到该校顺德校区的食堂外卖场景里。
据南医大顺德校区后勤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前,该校已经在学生宿舍楼下放置外卖柜,并应用校园版的“外卖点餐系统”。点餐后,外卖将会被放置到学生宿舍楼下的外卖柜中保管,学生放学后便可随时取用。
“由于方便,学生使用校园外卖的频次明显提高。一次性快餐盒激增,造成了不小的污染。”南医大顺德校区后勤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南医大循环饭盒规模化应用项目实施企业爽提表示,外卖快餐盒与一次性塑料袋带来的白色垃圾污染问题十分普遍,企业对此进行了长期研发和实验。
“在诸多解决方案中,我们认为在高校这个封闭场景,采用循环餐盒是个不错的思路。”爽提运营总监王奕超告诉记者。
饭盒能反复清洗
循环饭盒究竟如何运转?与以往的外卖餐盒有何不同呢?
据王奕超介绍,循环餐盒均带有芯片,芯片里记载了餐盒的身份证号、材质、使用次数等信息。外卖餐食打包好之后,分拣员扫码领取外卖,将订单和循环餐盒芯片关联在一起,再由外卖投柜员送至学生宿舍楼下的外卖取餐柜,学生取餐用餐完毕后,将餐盒归还至取餐柜旁的回收柜即可,智能芯片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能识别记录外卖分发、归还、盘点、监控的全流程并搜集相关数据,是一个“聪明的饭盒”。
此外,循环餐盒的制作材质为PP(聚丙烯)材料,安全环保符合国家及欧盟标准,强度、刚度、硬度和耐热性也十分优良。“饭盒回收到食堂后,与食堂的不锈钢餐盘可共用清洗和消毒系统。餐盒能既耐高温又能防水浸入芯片,且经过长期反复加热消毒后,芯片仍能稳定运作,餐盒的密封性、保温性也能保持没有太大变化。”王奕超说,该循环餐盒的清洗消毒与食堂用的不锈钢餐盒使用同样的流程和标准,能够确保餐盒的卫生健康。
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测算,在循环餐盒模式下,使用及后续处理的综合成本为使用可降解餐盒综合成本的80%,如果算上因用循环餐盒而减少的塑料袋使用量,则综合成本更低。而一旦循环餐盒规模化使用,使用成本还会不断下降,与一次性饭盒成本大致相当。
学生接受度较高
对于这一新鲜的外卖模式,商家与消费者是否能接受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康复医学院的大二学生钟宇辰在今年8月底开学之后,第一次接触循环饭盒。据其介绍,不少外卖商家会说明采用循环饭盒装餐,同学们往往都能接受。如今,身边的同学几乎都使用过这一类的循环饭盒,大家对这一方式的认可度也十分高。
“使用一次性饭盒吃完就当做垃圾扔掉,确实比较方便,但是对环境的损害也确实较大。现在吃过外卖之后,要将剩饭剩菜倒出去,再将饭盒放到楼下的外卖柜当中,虽然增加了流程,但是也不算很麻烦,很快大家都养成了这个习惯。”钟宇辰表示,周围同学对这一类能够实实在在促进环保的新事物接受程度都十分高。
不过,钟宇辰也表示,学生最关注餐盒的卫生、健康,这方面应当加强监督。
“学校食堂的商家对于这一饭盒的使用也表示欢迎,目前,学校食堂中提供米饭类的商家已经基本更换了循环饭盒,汤粉类的专用循环饭盒目前已经研发完成,很快便能投放到学校食堂当中。”王奕超表示,届时学校里所有的外卖商家都会用上循环饭盒,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经过前期测算,1万人规模的学校,一年内能通过循环餐盒项目减少使用白色垃圾近50万套约15~20吨。”王奕超表示,该餐盒不仅将在南医大其他校区逐步推广,这一模式正计划逐步普及到全国各地已经稳定运作智慧食堂的高校。此外,该模式也有望推广到工业园区等相对封闭场景,全面减少消费者对一次性餐盒的依赖。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