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电动车企被曝正在减少对“永磁体”的依赖。为什么?
怕被卡脖子 —— 被中国卡脖子。永磁体是什么?为什么能卡脖子?什么是永磁体电机?
永磁体是一种能长期保持磁性,不易失磁,也不容易被磁化的磁体。作为电动车至关重要的三电之一,电机与永磁体密切相关。普通的感应电机需要在转子上安装励磁线圈,并且只有在电流通过时才会形成磁场。
简单来说,就是电生磁。
在转子上装入永磁体的永磁体电机,无需通过电生磁,自身就能产生磁场。
因为没有励磁的电流分量,所以效率更高。
尤其是在高转速下,使用相同电池组的永磁体电机,获取的能量更大,输出的动力更多。
与感应电机相比,永磁体电机还有这些优点:
1、内部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小;
2、调速范围大,能够实现低速大扭矩;
3、功率密度高。
公开信息显示,全球新能源汽车约 90% 以上搭载永磁体电机。
国内车企诸如比亚迪、小鹏、吉利、威马……
也都选择了效率更高的永磁体电机。
最初使用感应电机的特斯拉,也在中途掉头。
2019 年,特斯拉重新设计了 Model S 和 Model Y 的驱动单元,开始使用永磁体电机。
然而,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永磁体电机,造价不低。
因为核心材料永磁体需要用到大量的钕、镨、镝、铽等稀有金属元素。
这些材料均来自稀土。
欧美电动车企为什么会被卡脖子?
目前,多家电机供应商的明星产品都是含有稀土材料的永磁体电机。
包括博世、日立、西门子等等。
普遍使用钕铁硼作为永磁体的电机,能效在 95%~96% 之间。
钕铁硼是已发现的、磁性最强的永磁材料,有“万磁王”之称。
这种材料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永磁体电机的成本。同时还因为自身性能稳定,减少了永磁体电机的高温退磁现象。
除了电动车电机,高性能的钕铁硼永磁体还可以用在高铁、轻轨,甚至航空航天的电机设备上。
生产钕铁硼,要从稀土中冶炼分离出氧化镨钕。
这就涉及到了稀土产业的中游。
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包括:上游原矿采选、中游冶炼分离、下游永磁材料和储氢材料等。
从永磁材料到永磁体电机,不过是在下游做买卖。
真正让欧美电动车主动绕路的,另有原因。
全球稀土资源分布情况如何?
中国储量最大,其次是越南、巴西、俄罗斯。
据 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截止 2020 年,中国现有稀土资源储量为 4400 万吨,约占全球稀土储量的 36.7%。
2020 年,中国的稀土产量为 14 万吨,占全球稀土供应量的 58.3%。
国内六大稀土集团,北方稀土、南方稀土、稀有稀土、五矿集团、厦门钨业和广晟集团,都是稀土供应主力军。
这六家企业各自按照配额来采矿和生产稀土产品。
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拥有国内最多的稀土储量,比重高达 83%。
这座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开采权,由北方稀土独家所有。
在中游冶炼分离环节,海外产能同样匮乏,大部分稀土精矿需要出口到中国进行加工。
西半球最大,也是美国唯一的稀土开采商 MP Materials,曾经定下目标在 2020 年底前实现钕等材料的自主提炼。
不过这一目标已经被推迟到 2022 年。
据悉,此前 MP Materials 每年将超过 5 万吨的稀土精矿运往中国,进行冶炼分离。
现在海外提炼稀土精矿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的稀土生产商 Lynas。而 Lynas 今年的产能已经过载。
缺矿、缺技术,让站在下游观望的欧美电动车企进退两难。
寻找“替代品”?
欧美电动车企正在寻找新的出路。
据路透社报道,为了减少对永磁体的依赖,大众汽车正在使用稀土含量更低的永磁体电机,只含铽和镝。
戴姆勒和宝马同样计划减少对稀土永磁体的使用。甚至重新设计完全不含稀土元素的电机。
这些做法并非先例,日产、丰田都曾有过尝试。
早在 2011 年,丰田就在其小型混动车 FREED 上搭载了不含重稀土元素的永磁体电机;2018 年丰田又研制出钕用量减少了 20% 以上的电机。
不过这些技术基本用在了混动车型上。
做到彻底放弃使用稀土元素的,目前也只有一家电机供应商 —— 德国马勒。
马勒称其已经研制出不含任何稀土材料的高性能电机。
但能用在哪种车型、成本多少、何时量产,都还是未知数。
另一方面,按照电机市场的现状来看,超过 90% 的电动车企都在使用钕铁硼永磁体电机。
上至钕铁硼供应商,下至电机制造商,都不见得会放走手里的肥羊。
更何况另一条路上,也许只有 10% 不到的玩家。
至于缺矿,多家企业为了稳定产量,都在想办法到中国拿货。
中科三环,全球第二大、国内最大的高性能钕铁硼制造商。包括特斯拉、大众、奔驰在内的多家车企,都得找它进货。
用无可用时,还有永磁体制造商回收稀土废料,再花高价提取出钕铁硼原料。
所以想绕过永磁体?
不是不可能,但代价非常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