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深度研究一下,智慧医疗所涉及的系统和平台,以及重要的应用场景。我们来看看,智慧医疗的环境下,到底该如何看病。
先看看系统和平台。
智慧医疗的系统和平台,是根据使用对象和场景进行设计的。对象主要就三类:患者、医护人员、医院领导。场景分为两种:治疗场景、管理场景。
小枣君大概画了一下智慧医疗的系统架构图,如下所示: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围绕一个核心(电子病历),有众多的系统(HIS、PACS 等),共同支撑了 N 个服务应用(智能导医、远程会诊等)。
整个架构的底部,是感知层,或者说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的方式,既可以是通用终端,也可以是医疗专用终端。除了采集之外,部分终端属于控制型设备,可以接受指令,例如手术机器人、远程 B 超仪。
数据采集之后,需要通过网络通道(公网或专网)进行数据的汇聚和传输。这也是我们传统通信(人联 / 物联网)的范畴了。
再往上,就是整个架构的核心 —— 平台层。
医院的信息化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已经形成了很多的类别。就像前文我们提到的 HIS,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HIS,英文全称是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
广义的 HIS,是指覆盖医院所有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 PACS、CIS、RIS、LIS 等系统。
HIS 利用 IT 和通信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收集、存储、处理病人诊疗信息的能力,并支撑整个诊断治疗数字化过程。
所有这些系统,共同构建了整个医院的数据信息网络。
以前,这些系统基本上都部署在医院自建机房。现在,都尽量部署在云端(私有云),或正在向云端迁移。这就是上云(计算)。
既然是数字化系统,当然都是围着数字、数据做文章。患者最重要的数据信息载体是什么?大家应该都想到了,是病历。
2005 年左右,国内开始建设和普及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通过病历电子化,可以详细记录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数据。一方面可以方便用户自己查阅,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医院各个科室进行数据调阅和共享。
此外,电子病历也避免了纸质病历难以保管、容易遗失的困扰。
▲ 电子病历界面(样例)
如今,电子病历是医疗信息化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国家将电子病历分为 9 级。目前,绝大部分三甲医院的评级都在 4 级以上。
系统和平台之上,就是开放的 API 接口,为上层各种智慧医疗应用提供服务。应用的使用对象,既可以是医生,也可以是患者,或者院方管理人员及上级政府管理部门。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智慧医疗的应用。
我们虚构一个普通居民 —— 小明,结合一次常规的医院治疗流程,给大家例举一下,智慧医疗具体有哪些落地场景,能给患者小明和医务人员带来怎样的帮助。
预防场景(生病之前)
首先,在尚未患病的情况下,通过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平台,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以短信或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方式,将医保政策、健康知识、卫健活动信息下发到社区、家庭及居民小明本人。
如果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可以及时进行信息通报广播,防止谣言传播、避免居民恐慌。
对于老人以及残障人士,通过佩戴身体健康监控终端,并与社区健康中心联网,可以监测生命体征数据,以及摔倒等意外情况,便于医务人员迅速展开救援。
▲ 远程健康监测
小明每年参加体检,相关体检结果数据会同步至政府的居民健康数据中心,与往年数据进行比对,提供健康建议和风险预警。
诊断治疗场景(院内场景)
好了,小明突然觉得身体不适,我们进入诊断治疗流程。
首先,小明可以通过 App 或微信进行远程挂号、预约。
在约定的时间,小明来到医院。他不需要再去窗口取号,而是直接前往诊室。
在院内导航机器人的指引下,他可以很快找到诊室的具体楼层和位置。
▲ 医院机器人(图片来自网络)
在医院电子叫号系统的帮助下,小明不用担心有人插队,可以耐心等待。
▲ 医院叫号系统(图片来自网络)
很快,轮到小明就诊。小明走进诊室,和医生进行沟通,主诉病情。
医生接待小明后,很快通过电子病历、HIS 系统和居民健康数据中心,查询到小明的基本健康信息,例如过往病史、用药禁忌、往年体检数据等。
医生通过信息化系统,直接下发血液化验申请单、B 超检查单、CT 检查单等。
小明在手机上很快看到了申请单信息,并选择立即支付(手机支付)。医院财务支付系统与医保联网,可以支持医保扣费,费用明细非常清晰。
▲ 也可以使用自助挂号缴费一体机(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小明在导航机器人的指引下,前往进行相关检查。
检查结束后,小明无需在检查室外等待,而是直接返回门诊科室。
不久后,手机提示,检查结果已输出。小明可以查看检查结果,与此同时,检查结果也同步到了门诊医生的电脑上。
门诊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做出病情诊断,口述告诉小明,并输入电子病历。
小明在面对面与医生进行沟通的同时,手机很快同步收到了电子化的诊断结果。小明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懂医生的手写病历。
▲ 手写的“处方体”
医生通过 HIS 开出药方。小明手机同步收到药方信息,并选择在线支付。随后,小明谢过医生,便前往药房取药。
稍等片刻后,药房自动叫号,小明取药成功。
▲ 取药(图片来自网络)
在药品说明上,写明了用药注意事项。小明的手机里,也可以清楚地查到这些信息。
至此,小明的院内就诊流程顺利完成。
怎么样?整个过程是不是非常流畅?体验是不是堪称完美?
看不见的场景
上述流程中,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智慧医疗场景,我补充一下。
首先,AI 辅助诊疗。
传统的医疗体系中,医生通过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出诊断。现在,借助 AI 人工智能技术,医生可以得到 AI 给出的辅助性诊断结果。
▲ AI(图像识别 + 机器学习)看片的速度,远远超过医生
包括 X 光、超声、CT 等影像胶片,都可以借助 AI 进行分析,帮助提升阅片效率,以及诊断准确度。
其次,药品管理。
传统的药品管理和分发,依靠医护人员人工进行。
借助药品管理系统,可以跟踪药品的仓储和运输过程,追溯药品来源。借助机器人,可以实现药品的快速分拣。
药房机器人(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借助 AI,辅助判断药方是否合理,剂量是否准确,禁忌过敏等是否存在风险。
第三,器械管理。
所有医疗器械都借助物联网技术,与院方系统进行联网。院方可以查询器械的相关数据、使用寿命、故障信息。
医疗耗材不足时,也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监控耗材余量,及时提醒进行补货。
借助一些 AI 无人消毒设备,可以实现对医疗器械的快速消毒,提升器械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
▲ 消毒机器人(图片来自网络)
住院场景
再来看看住院场景。
住院场景,涉及到病人的监护,比普通的门诊场景要更复杂一些。
首先,远程监护。
通过给住院病人佩戴可穿戴设备,以及对病房监护设施联网,护士可以远程监控病人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房的环境。
▲ 远程监护(图片来自网络)
▲ 无人值守的输液监控器
通过设置电子围栏,可以防止病人未经允许离开病区。通过电子门禁和摄像头,可以防范无关人员进入病区。
第二,移动查房。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出现了移动查房车。
▲ 移动查房车(图片来自网络)
医生查房时,会推着这种移动查房车,车载终端与院方系统无线联网,可以查询病人的电子病历,并进行记录。特殊情况下,医生还可以远程查房。
第三,电子腕带。
病人通过佩戴电子腕带,可以完成整个住院过程的病人身份识别。例如派药、输液、查房、缴费、手术、急救等。
▲ 电子腕带
必要的话,还可以采取人脸识别的方式,进行用药前的病人身份验证。
远程医疗
当就诊医院的软硬件水平不足以完成治疗时,就引入了大量的远程治疗场景。例如远程会诊、远程检查(B 超等)、远程病理切片分析、远程示教、远程手术等。
▲ 远程 B 超(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看看大家最关心且难度最高的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指医生基于 5G、OTN 等高性能网络,借助机器人技术,异地、实时地对远端患者进行手术。
因为手术是有创操作(要动刀的),人体器官脆弱且紧密,稍有不慎,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远程手术风险极大,要求极高,难度比远程驾驶还大。
▲ 远程手术(图片来自《5G 时代智慧医疗健康白皮书》)
想要成功实现远程手术,传输的图像必须足够清晰,传输的信号必须足够稳定,信号时延必须低,丢包率必须低,可靠性必须高。
传统 4G 和 Wi-Fi 等无线通信技术,无法满足要求。5G 具有高速率、大带宽、低延时的特性,原则上可以满足要求。
远程手术过程中,通过多颗 4K 以上超高清摄像头,采集数据,通过 5G 网络进行数据回传。
异地的手术操作者,基于图像,在操作台进行手术操作。
▲ 远程手术操作者(图片来自网络)
操作台会将操作动作,采集并远程传输到手术现场,由现场的机械臂,完成手术操作。
▲ 手术机械臂(图片来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 VR/AR 技术,医生将获得更好的手术体验。VR/AR 技术也广泛应用于远程示教(培训)。
▲ VR 医疗教学(图片来自网络)
5G 急救车
最后,我们再提一个特殊的院外智慧医疗场景,那就是 5G 急救车。
借助 5G 技术,在急救车送往医院的过程中,车辆可以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快速传回医院,便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提前准备。院内医护人员也可以远程指挥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抢救工作。
▲ 5G 急救车
因为急救车具有高速移动的特点,所以大数据量的回传,传统 4G 非常吃力,Wi-Fi 和卫星更不可能。所以,需要采用 5G 作为数据通道。
其它场景
除了诊断治疗场景之外,智慧医疗还包括康复跟踪阶段的场景,医院行政、人事和物资管理相关的场景,以及基层卫生平台(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场景。限于篇幅,就不多做介绍了。
▲ 智慧医疗全景图(来自《5G + 智慧医疗白皮书》)
以上,就是目前已经出现的智慧医疗相关场景和应用。
正如大家所见,智慧医疗涉及的场景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不同的场景,都会用到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技术。
▲ 医疗场景和技术、系统之间的关系(来自《2020 年中国智慧医院现状及趋势研究.pdf》,亿欧)
智慧医疗,贯穿了患者完整的诊断治疗周期,甚至一个正常人的生命健康周期。如果我们真正实现了智慧医疗,那么我们整个医疗体系的效率将得到大幅的提升,我们的就医体验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甚至,我们的就医成本也会大幅下降。
我们将真正进入轻松看病、明白看病、看得起病的全新时代。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