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 日消息喜马拉雅 IPO 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今日凌晨,喜马拉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 IPO 申请,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XIMA”。
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平均月活为 2.503 亿,平均月活跃移动付费用户为 1390 万。2020 年,喜马拉雅营收 40.50 亿元,净亏损 5.95 亿元。
招股书显示,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者。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计划将此次发行的净收益主要用于:推进公司的下一代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扩大和强化公司的内容产品,为内容创作者赋能;营销和品牌推广;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运营资金和一般性企业用途。
目前来看,喜马拉雅在全场景布局上已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接下来会向 IoT 和 V2X 两个方向冲刺,通过内容生态撬开 IoT 布局,从全场景生态角度出发寻找新增长点。
从招股书来看,喜马拉雅 2020 年营收为 40.50 亿元(约合 6.21 亿美元),而 2018 年和 2019 年分别为 14.75 亿元合 26.77 亿元,同比营收增长分别为 81.5%、51.3%。2021 年一季度营收为 11.6 亿元,同比增长超 65%。
同时,2020 年净亏损为 6.05 亿元(约合 9273 万美元),而 2018 年和 2019 年分别为 7.74 亿元和 7.73 亿元,亏损不断收窄。今年一季度,喜马拉雅净亏损 2.67 亿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为 2.83 亿元。
从商业化来看,喜马拉雅的变现主要来自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几个方面。
▲ 制图:新浪科技
其中,付费订阅服务是喜马拉雅的基本盘,在 2020 年贡献了超过 17 亿元收入,占比达到 43.3%。
早在 2018 年左右,知识付费全面爆发,喜马拉雅是产业机遇下最直接的受益者。从那时开始,喜马拉雅就通过马东、蔡康永、郭德纲等名人大咖的精品作品撬动了付费用户的增长。
从 2018 年开始,喜马拉雅也通过“423 读书日”“123 狂欢节”等造节和营销活动,试图加大用户付费率,最终拉动平台消费。
用户付费率是评判在线音频平台变现能力的核心指标,付费用户也撑起了音频平台的长尾发展动力。截至 2021 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移动端付费用户已达到 1390 万人,付费率达 13.3%。其中,2020 年付费订阅增速 41.3%,喜马拉雅的用户付费能力正在充分挖掘。
目前来看,从在线音乐,短视频和长视频分别占到 56.7%,73.8%和 74.2%的渗透率来看,占比较低的在线音频渗透率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根据中投公司的数据,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从 2016 年的 16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31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69.4%,预计到 2025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1201 亿元,在此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55.8%。
同时,数据还显示,在喜马拉雅瞄准的物联网 / V2X 方向上,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从 2018 年的 58.6 百万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4.57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o179.2%,预计到 2025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173 亿元。
随着产业商业化前景逐渐明朗,中国音频的变现能力必然会不断增强。同时,年轻一代内容消费者的付费已是不断增强,于拥有 2.5 亿月活的喜马拉雅而言,还有巨大的商业化潜力待挖掘。
在内容方面,喜马拉雅为用户提供三类核心内容,包括 PGC(专业生产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这三种内容模式同时也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供给模型。
处于顶端的是头部的优质 IP 等专业 PGC 内容。通过在内容版权上游持续的战略性布局,喜马拉雅的合作范围覆盖超过 140 家出版社、90 多家在线文学平台,拥有了大量音频改编市场的优质资源。同时,通过与众多头部内容创作者、KOL 专栏合作,包括德云社、米未等机构,吴晓波、余秋雨等媒体人、作家,进而丰富 PGC 内容生态。
再往下,就是 PUGC 模式,平台有较为完善的主播培育机制,通过喜马拉雅大学等方式培养平台主播,进而成长为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同时平台会在推广及流量等方面给予支持及指导。比如“有声的紫襟”、“牛大宝”、“幻樱空”等早期一些来自普通学生、蓝领阶层等领域的草根主播,如今已成长为平台优质主播。
PUGC 内容的贡献者,一般拥有百万粉到千万粉不等,他们是平台的中坚力量,也是这两年对营收增长贡献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也通过平台分成模式获得了资金回报,在 2019 年福布斯中国发布的 30 岁以下精英榜中,有声的紫襟和牛大宝同时上榜。
UGC 内容是喜马拉雅整个内容生态中,处于金字塔尾部的内容板块,比如播客、配音、朗读内容等。但这部分内容对平台的贡献并不小,在 2020 年整个平台收听时长中占了 51.9%。
普通用户的参与,一方面补足了互动社交,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也增加平台上长尾内容。
不过,在 UGC 内容方面,版权问题一直困扰着喜马拉雅。招股书中也提到相关风险:如果在平台上创建和上传内容的内容创建者,没有获得与该等上传内容相关的所有必要的版权许可,平台可能会受到潜在的纠纷和责任的影响。
好在喜马拉雅近些年不断扩充版权库,从其战略投资方来看,不论是腾讯、阅文,还是索尼音乐,都有着充足的 IP 和内容资源,可以通过完整、成熟的产业链上游供给,增加喜马拉雅的内容丰富度,同时解决版权问题。
而可观的商业化分成,也使内容创作者和版权合作方收益颇丰,进而促进了生态繁荣。数据显示,在 2020 年,喜马拉雅向超过 16.1 万内容创作者和 IP 合作伙伴分享了接近 13 亿元的收入分成,同比增长 43.9%。
内容是一个平台最核心的竞争力。除了内容的精品纬度和质量,喜马拉雅的内容覆盖面也领先于行业内其他音频平台。据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拥有丰富的音频内容库和大量的音频内容创作者。平台涵盖了泛知识及泛娱乐在内的 100 品类,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培训、历史人文、亲子情感、商业财经、娱乐等。
2020 年,喜马拉雅活跃的内容创作者达到 520 万人。一方面,喜马拉雅通过吸引更多的内容创作者从而带来更大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部分用户也在成长为专业内容生产者,增加平台内容的量度和广度;同时,用户和内容的增加也在反哺内容创造者打造更加优质的音频内容,从而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喜马拉雅移动端活跃用户的日均收听时长达到 141 分钟。音频已成为社交、短视频等互联网需求之外,互联网原住民满足泛娱乐、泛知识需求的另一主要形式。
通过前几年知识付费风口中的成长,以及构建的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供给模型,如今的喜马拉雅已经成长为深受用户喜爱的音频平台。
那么音频的下一个机会在哪?喜马拉雅给出的答案是物联网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向物联网时代过渡,越来越多的硬件智能化开始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元和丰富的生活场景下,人们对声音的需求空前高涨。另一方面,视频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增长到一定阶段,互联网巨头们开始在声音经济中寻找新的变量并布局。
据悉,喜马拉雅瞄准的是万物皆有声的全场景生态,认为音频是物联网场景服务的黄金搭档。
由于音频的伴随特性,音频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用电器、智能家居、车载结合,极大方便了人们在不同时空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服务。
其实,早在 2017 年 6 月,喜马拉雅就从 AI 硬件的角度,尝试性推出全内容智能 AI 音箱 —— 小雅,开始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将 AI 语言交互作为抢占物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入口。
此后,喜马拉雅逐步加大对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穿戴等硬件终端的布局。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目前已经与阿里、百度、小米、华为等企业达成合作。此外,60 多家车企也植入了喜马拉雅的车载内容。
喜马拉雅在全场景生态上的布局,其实可以总结为 IoT(物联网)以及 V2X 两个方向。其中,车载场景,正是今天音频平台争相追逐的新战场。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即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
如今,百度、小米、华为、OPPO 等科技公司纷纷入局造车,蔚来、理想、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市场关注度节节攀升。国内造车势力势不可挡,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音频等内容生态的新机遇。
招股书显示,在车载智能终端,喜马拉雅与特斯拉中国、通用、上汽、吉利、比亚迪、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等车厂进行战略合作。前几日,喜马拉雅还宣布借助华为智能座舱提供的 HarmonyOS 开发者工具,已陆续为 HarmonyOS 系统交付了 3 个软件版本,未来,华为鸿蒙车机版喜马拉雅 App 将实现语音控制、场景推荐、手势识别等功能。
在喜马拉雅此次发行的净收益使用计划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推进公司的下一代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从 IoT 到 V2X,瞄准万物皆有声的全场景生态的喜马拉雅,或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新的突破和增长曲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