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保护壳除了能防止手机被摔坏、并且为机主提供一些个性化的要素外,现在还正在被手机厂商赋予更多功能,将其融入于自身生态体系之中,同时具备附加特色功能的手机保护壳的售价也正在水涨船高。
颜色、材质任挑选
若论 “科技以换壳为本”,开此先河的无疑是当年的诺基亚了,例如诺基亚在苹果 iPhone 刚刚兴起,还不足以威胁其庞大市场的时候,其下多款机型就拥有可更换多彩背壳的设计,如 N79 这样的机型还具备在更换背壳的同时,手机内的主题还能自动更换颜色的功能。
有意思的是,时隔多年以后,当苹果的智能手机头把交椅位置也有些坐得不稳当的时候,当苹果全新的 iPhone 12 系列手机套上官方 MagSafe 保护壳后,iOS 系统同样会出现一个配合保护壳颜色的动画效果,这不禁让网友们戏称为 “诺基亚直呼内行”。
实际上,苹果官方也一直向消费者提供手感优异,包含硅胶、皮革,多种颜色的保护壳产品,尽管售价相对绝大多数第三方保护壳都明显较贵,但在手感与对机身保护性上都堪称是最佳选择。
而在 Android 阵营中,一加手机的保护壳生意也一直是一块金字招牌,除了手机本身一直以外壳所谓 “如婴儿般的肌肤”作为卖点外,其下的保护壳也一直是该品牌的重要亮点,此前的木质保护壳极具辨识度,芳纶纤维保护壳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力荐产品,目前配合一加 8 系列在售的砂岩保护壳的好评度也同样不错。
Google 自家的 Pixel 系列机型,也一直均提供织物风格的官方保护壳,具备与裸机状态下完全不同的触摸手感,并且提供几种颇具 Google 设计风格的颜色以供选择,辨识度颇高,在 Android 阵营中绝对独树一帜,不过售价同样相对不菲。
额外功能成新趋势
目前,手机厂商还正在琢磨着为手机保护壳赋予更多自家的特色功能。
例如华为配合 Mate40 Pro 推出的环闪保护壳,在具备良好的硅胶手感,拥有知更蓝与贝母白两种颜色的同时,还能通过手机给予其的反向供电,为用户在拍摄时提供灯光特效,背部拥有 54 颗 LED 灯,有 3 种档位,通过背部功能按键,点按打开或者关闭。向下拨灯环就会弹起,长按可以变换 3 种亮度。短按有 3 种光效变换。
苹果在 iPhone 12 系列中加入的 MagSafe 功能,同样不仅仅是为了让官方保护壳在装上后拥有一个动画特效,而能让手机具备磁吸无线充电的能力,配合 MagSafe 功能的保护壳,可以让吸力保持与裸机状态相同的水平,兼容配套的无线充电板、无线充电支架、无线充电车载支架以及 MagSafe 卡包。
2021 年登场的三星 Galaxy S21 Ultra 开始加入了对于 S Pen 的支持,不过机身内部并未如 Galaxy Note 系列一样预留放置 S Pen 的空间,S Pen 也需要用户进行单独购买。不过三星却在推出 Galaxy S21 Ultra 的同时,也推出了两款 Galaxy S21 Ultra 的保护壳,全名分别为 Galaxy S21 Ultra 5G 镜面智能保护套(附 S Pen)与 Galaxy S21 Ultra 5G 硅胶保护壳(附 S Pen)。顾名思义,除了具备保护功能外,用户其实连同保护壳与 S Pen 一并购买,同时该保护壳在设计上也均预留了放置 S Pen 的空间。
产品售价同样水涨船高
不过,随着手机保护壳功能的增加,这类官方保护壳产品的售价也同样水涨船高,Galaxy S21 Ultra 5G 镜面智能保护套(附 S Pen)的售价为 799 元,相当于另购一部入门 Android 手机的价格。Galaxy S21 Ultra 5G 硅胶保护壳(附 S Pen)的售价也达到了 499 元。配合 Galaxy S21 系列,三星的另一款具备自我表达功能的 Galaxy S21 5G 智能背光保护壳的售价也高达 359 元。
无独有偶,苹果 iPhone 12 系列官方保护壳的价格,随着 MagSafe 功能的加入,也全线上涨。iPhone 12 | 12 Pro 专用 MagSafe 硅胶保护壳的售价为 399 元,而上一代 iPhone 11 硅胶保护壳的售价为 329 元。专用 MagSafe 皮革保护壳价格来到 479 元,相比上代上涨 80 元。配套的 MagSafe 皮革保护套的售价更是高达 999 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选择 MagSafe 保护壳的同时,就意味着消费者可能会购买其它配套的 MagSafe 配件,例如最重要的 MagSafe 充电器,该产品售价同样高达 329 元,如果加上保护壳的售价同样达到了一部入门 Android 手机的价格水平。而 MagSafe 双向充电器的价格更是高达 1049 元。
不得不说,在手机保护壳花样不断的背景下,一场关于保护壳的新生意经再次从厂商口中念起,挖掘市场潜力无可厚非,而如若像 MagSafe 这般以较慢的充电速度与可观的发热量来增加特色功能,不能带来优秀的使用体验,不知道消费者还能乐意买单多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