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国内整个生物识别市场分为商用市场和公用市场两部分,商用市场瞄准的主要是企业应用,如考勤系统、门禁系统和金融机构的安全系统等;公用市场则针对的是政府应用,如公安管理系统、边境管理系统、身份系统等。
生物识别认证在支付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识别技术可以为支付系统中的参与方带来切实的益处,例如更便捷的支付体验与更强大的安全保护。这一技术在用于基于风险的多层级安全策略时,尤其助益良多。要想真正实现这些益处,各利益相关方必须通力合作。
对于刷脸支付来说,相关从业机构首先还是要满足相关政策或文件的需求,符合对应的行业标准;其次,刷脸支付机构也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消费者的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消费者的相关权益,提升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化消费者的支付体验。
在支付领域应用较广泛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即动态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捕捉人体的动态特征,大幅度的提高了安全性能。实际上,基于3D人脸识别技术,万物互联的产品具有高精度识别、防伪性极强、普遍适用、识别迅速、支持组网嵌入平台、支持SDK开发等特点,可应用于出入口管控与验证、公共安全领域、金融刷脸支付、电子证件防伪与管理等场景
其实,自2014年开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先后开启了刷脸支付的研发工作并进行了商用探索。2018年,支付宝推出了轻量级刷脸支付终端 “蜻蜓”,对刷脸支付进行大规模商用推广。2019年3月19日,微信支付在服务商大会上展示轻量级刷脸支付终端“青蛙”,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推出了双面屏“青蛙Pro”。至少在2020年以前,刷脸支付可谓支付行业的“当红炸子鸡”。
在金融机构方面,2015年年末,央行便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提出“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开立服务时,有条件的银行可探索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其他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核验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要实现远程开户,人脸识别也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智能机具,如VTM一般也有人脸识别系统在互联网金融方面,人脸核身几乎是获取小额贷款额度的必要条件。
根据国际生物识别集团(IBG)初步统计,2009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约为34.22亿美元,2013~2015年市场规模约分别为98亿美元、100亿美元和13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市场将突破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稳定在14.9%左右。
生物识别究竟如何提升其安全性呢?技术研发是一方面,还有一种方式是复合生物识别。据了解,复合生物特征识别将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组合在一起。与单一特征识别相比,优势十分显著。它不仅能识别不同生物特征的综合生物识别系统,还能有效解决身份认证中存在的无效性、非普遍性、欺诈行为和不准确性等问题。基于多种优势,未来复合生物特征识别有望在即时支付、大宗资产交易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支付领域还有一个新现象是,目前央行正在研制数字货币,部分城市开始试点,这归入现金的范畴,地位和硬币、纸币一样。但和纸币、硬币不一样的是,数字货币还可以支持线上交易。和支付公司O2O不一样的是,数字货币支持无网络环境的线下交易。到底其未来该如何发展,市场接受度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