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蓝海下的工业互联网未来应该如何做?


来源:物联传媒   时间:2020-09-02 17:46:00


近年来,伴随着政策推动以及企业布局,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也是取得了可喜成绩。据工信部此前宣布,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已经达到2.1万亿元。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如今工业互联网深受各国高度关注。我国作为制造业和互联网大国之一,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也是十分重视。近年来,伴随着政策推动以及企业布局,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也是取得了可喜成绩。据工信部此前宣布,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已经达到2.1万亿元。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形成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等产业集聚区,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5亿,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工业设施达到4000多万台。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稳步,与此同时应用创新生态也在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工业互联网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不过,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固然够快,但却不够完善。由于工业互联网落地布局不易,其发展过程中经常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难题与共性问题。受此影响,未来我国发展不仅需要更多考虑与行业、企业需求痛点的结合,更要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应对和解决。总而言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还需持续努力。

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持续凸显

那么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未来该如何努力呢?首先需要抓住机遇!作为一个新产业和新概念,工业互联网的出现虽然没有多久,但其所面临的机遇却是不少,这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与源泉。近年来,社会形势、科学研究等的新发展与新变化更是进一步催生了新机遇,这些都值得工业互联网去抓住。

比如在政策方面。自2018以来,国家已经先后发布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并将工业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新基建,这些都为其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在此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可以抓住政策带来的红利,放开手去加大建设布局。

其次在应用方面。凭借自身对工业信息化、数字化的赋能,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已经寻到了不少落地机会。而今年以来,疫情因素的影响更是进一步放大了其应用价值与空间,各种抗疫和复工应用对工业互联网价值的催化,让其进入到更多行业与企业的视野之中。在此背景下,工业互联网也可以抓住这波机遇,深化自身创新应用。

此外在技术方面。当前5G商用的开启,5G技术的不断升级,也为工业互联网发展带来推动。5G网络能够全面赋能工业互联网,不仅能让工业互联网应用更加节省成本,同时也能保证更加安全和精准。在此背景下,未来抓住5G带来的全新技术机遇,加速“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也将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与成熟。

未来成熟发展还需解决三难题

当然,抓住机遇是一方面,直面挑战也是另外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在大数据管理、服务和安全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在人才、产业技术等领域也存在不小的困难。基于此,未来我国还需从这些方面做出应对,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工业互联网2035年产业规模超13万亿元的庞大目标。

具体来看,破除行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实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升级。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升级,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来说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聚焦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始终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这表明国家对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未来技术升级还需企业助力。

其二是加速标准的持续构建与完善。众所周知,标准建设对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也能起到良好规范和保障的作用。标准的建设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行业级、企业级等的制定,这能增强行业企业公信力;另一方面是基础业务层面的数据、通信协议等的制定,这能打通行业壁垒。两方面的作用决定了工业互联网发展必须强化标准。

其三是推动人才的有效培育与储备。人才既是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也是行业发展的掌舵者。我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行业应用等环节之中,以一个个人才为螺丝钉紧固行业发展各方面,以人才为催化剂解决发展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还需建设相关人才培育体系,完善人才发展秩序,增强人才保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腾讯微信支付支持全量商家小程序场景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功能 腾讯微信支付支持全量商家小程序场景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功能

精彩推荐

产业新闻

苹果发言人:富士康印度工厂进入试用期,将派遣独立审计师进行额外评估 苹果发言人:富士康印度工厂进入试用期,将派遣独立审计师进行额外评估

热门推荐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