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人脸识别风险应对方面 具体是怎么做?


来源:物联传媒   时间:2020-08-28 11:46:12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智能化时代的悄然到来,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普及。从安防、支付、金融到教育、医疗和交通,“刷脸”日渐成为常态,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诸多智能、安全与便捷。但与此同时,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也给人们的隐私信息安全带来一定风险,在此背景下,未来行业发展还需辩证以待、趋利避害。

人脸识别商用不断加速

说起人脸识别,其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别看它出现时间不长,但发展却是非常的快。从全球数据来看,短短五年时间,人脸识别就从实验室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且年均增速在18%左右。这其中,我国人脸识别发展更是发挥出了桥头堡作用,在政策、资本、企业等共同推动下,不仅应用深化普及,同时市场规模也飞速壮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从事人脸识别发展的企业已经达到千余家,市场规模也是接近百亿。从2010-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率在30%以上,2018年国内行业规模已经达到25.1亿元,预计到2024年规模将突破100亿元。而在应用方面,我国人脸识别也已经在支付、门禁、手机解锁等多个领域获得应用,发展前景和潜力都在不断释放。

今年疫情以来,受无接触需求的影响,人脸识别应用更是迎来进一步落地。前不久,360便发布了5款人脸识别终端,同时上半年,国内不少人脸识别企业也收获巨额融资。在近日,伴随着有“AI四小龙”之称的国内人脸识别巨头企业云从科技成功申请上市辅导,行业发展也是热闹非凡。在此背景下,人脸识别所展现出的强劲态势,让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

隐私安全问题争议不断

不过,人脸识别虽然应用和发展十分强劲,未来潜力和蓝海也强势吸睛,但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隐患也正引发不小争议。尤其是在用户隐私泄露和数据信息滥用等问题上,更是受到全球关注与重点强调。近日,脸书便因为技术侵犯用户隐私信息而身处法律诉讼的泥沼之中,在此之前,“人脸识别第一案”、人脸识别进校园、APP ZAO事件等也引发人们担忧。

自去年以来,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已经因为人脸识别的这一隐私风险而选择了禁用。目前,包括旧金山、萨默维尔、奥克兰等美国城市在内,其政府都已经弃用人脸识别。与此同时,年初“佛洛依德”风波之后,微软、IBM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对人脸识别转向,它们有的暂停相关业务,有的甚至直接放弃该业务,无不体现出对于人脸识别安全问题的重视和谨慎。

而在这一问题的对待上,我国则明显与美国等国家大为不同。我国虽然也存在诸多的隐私侵权和数据滥用等问题,但我国更加注重人脸识别的价值性。在利用技术改善生活现状的主张下,我国同时表现出了敢于承担风险,积极应对风险的理性态度。近期以来,国家方面已经多次发布相关政策,对人脸识别安全问题进行指引与强调,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趋利避害。

综合治理需从三点出发

那么,国家在人脸识别风险应对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根据人脸识别隐私安全隐患的来源,一部分其实来自于行业内部,如企业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企业对用户信息不重视、企业未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等。国家提出要对企业进行严格检查、监督和管理。每年,国家都会约谈不少企业,就是希望从企业端对相关问题进行治理和预防,从行业内部对技术应用安全问题进行防患。同时,国家也呼吁民众们发挥出社会监管作用。

除此以外,人脸识别隐私安全隐患,另一部分则来自于行业外部,具体包括黑客非法入侵等等。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黑客技术也在与时俱进,盗取用户信息也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难防。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强调除了要加强监管与预防外,还需用技术对付技术,要求并支持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加速技术成熟,完善技术生态,增强技术保护。

当然,面对人脸识别带来的相关安全问题,国家最直接的办法还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来加强对不法行为的监管与治理,升级对普通用户的维权保护。现在,有关人脸识别侵权的诉讼案件已经慢慢出现,这为行业健康、高速、成熟发展带来一定福音。未来,在我们将人脸识别信息安全治理视为长期工程持续加强治理和推进的背景下,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腾讯微信支付支持全量商家小程序场景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功能 腾讯微信支付支持全量商家小程序场景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功能

精彩推荐

产业新闻

苹果发言人:富士康印度工厂进入试用期,将派遣独立审计师进行额外评估 苹果发言人:富士康印度工厂进入试用期,将派遣独立审计师进行额外评估

热门推荐

版权所有:物联之家 - 物联观察新视角,国内领先科技门户